Title “红二代”美国出书 揭秘周永康、薄熙来政变始末
薄熙来(左)和周永康受审场面。(新唐人合成)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7月05日讯】最近,一本由中共“红二代”出版的英文书籍《China Duel》(中国对决),在美国出版,该书披露了周永康、薄熙来的政变始末。 周永康政变败露 胡锦涛调兵包围 据美国之音报导,该书作者向阳是一名红二代,他的父辈在政界、军界身居高位,他的家族与薄熙来家族交情匪浅,他和父亲甚至参与了周永康等人密谋的“宫廷政变”。...
年关将近,大陆制造业这个农历年恐怕并不好过?根据福布斯中文网的报导,近来大陆接连传来工厂倒闭的消息,不少制造业面临前后夹击的困境,相较於2008年金融风暴的「急症」,福布斯中文网示警,在通缩阴影蹲踞前方的转型之路上,大陆2015年面临的这场经济「慢性病」可能更难熬。
过去十几年间,中国制造以“Made In China”的标志走到了世界的前沿,而这个冬天,却是寒流不断来袭。
年关将近,本应喜庆迎接过年的时候,却接连传来制造业大省工厂倒闭的消息:诺基亚将关闭北京和东莞工厂,东莞和苏州两地数家万人制造企业破产倒闭,温州的传统制造业每天都有企业在消亡……
这集中爆发的制造业倒闭潮,与过年前后正是企业支付供货商货款及员工工资的高峰期不无关系。然而不能否认的是,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中国制造”正在遭遇着空前的危机。
曾经一度,“东莞塞车、世界缺货”曾经被人用来形容中国“世界工厂”地位,但如今“前后夹击”却变成了如今中国制造的无奈现状。一方面,一些东南亚国家正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另一方面,原本在华生产的外资高端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这些国家还掌控大比例的高端制造业的技术和产能。在通缩阴影蹲踞前方的转型之路上,中国民间制造业是否还有勇气继续走下去?
企业接连倒闭
“我们工厂有4条生产线,去年下半年开始便停了3条,只留了一条。”一位不愿具名的温州鞋企老板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今年离过年还有一个月时,周围的同行就已经陆续停工了。他预计,过年后会有很多企业不能开工,甚至倒闭。
“大型企业倒闭牵连更广,一家企业的倒闭牵动着上下游更多企业。”上述鞋企老板表示,制造业已经迎来了真正的“寒冬”,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有更多的中小企业将在寒冬中凋零湮灭。
“过年前,正是企业支付供货商货款及员工工资的高峰期。”广东顺德一家电器企业老板对记者表示,年前倒闭的企业数量可能会很多。人工成本上升过快是他们首要面临的问题,过年后涨薪已经成为默认规定,如果企业盈利并不理想,将很难负担。
另一方面,则是前期过快扩张、成本上升及回款减慢,导致了大型工厂的资金链断裂。比如兆信通讯的董事长高民就在遗书中写:“其实我们年后大批订单都来了,但我没有机会看到了。”这家公司做了12年手机代工,主要针对东南亚市场,高峰期月出货量约100万部,但随着杂牌智能手机的市场被品牌手机抢夺,兆信通讯的月出货量降低到了20万-30万部。
但按照当年建月产能100万台手机的手机生产工厂的成本,设备投资需要4,000万元;一个月的员工工资就要近90万元,还不算水电、房租以及机器的折旧费等。加上山寨机价格战,兆信通讯长期亏损经营,因为不开工的话,几千万元的前期投入等于打了水漂。据说很多类似兆信的手机代工厂,是一边通过订单拿到委托代工的预付款,一边拖欠配件供应商的采购费,来维持工厂生产线的正常运转。而今年海外渠道商延期付款,导致年关前兆信通讯资金链断裂,截至高民自杀时仍欠供应商货款约4,000万元左右,另外还有数百万元的工人工资。
还有老板透露,现在沿海地区的用工成本越来越贵,也令利润薄如刀锋的制造业雪上加霜。“现在广东用工成本已逼近台湾地区,2014年,工人平均月工资又上涨了200元,达到3,200元,随着人工、社保要求提高,一个厂一年增开支两三百万元。很多台商已经纷纷将鞋厂迁移到东南亚。目前,珠三角用工成本大约是600~650美元,印度尼西亚大约300美元,而越南只有250美元左右,柬埔寨则更便宜,大约100美元。”
事实上,2014年下半年以来,沿海制造业大省就不断传来企业倒闭的消息。
2月5日下午,知名钟表企业的在华生产基地——西铁城精密(广州)有限公司清算解散,并和全体员工解除劳动合同。此前,1月10日,有消息称,微软计划过年前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该工厂近期正加快速度将生产设备运往越南工厂。同时,位于北京的微软诺基亚工厂也将同步关停。
而在两个月前,先是知名手机零部件代工厂苏州联建科技宣布倒闭,随后联建的兄弟公司,位于东莞的万事达公司和联胜公司也相继倒闭。
继联建、万事达、联胜之后,手机零件制造商东莞市奥思睿德世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老板欠债1.35亿元跑路,400名员工失业。另外,还有东莞手机制造企业兆信通讯因资金链断裂倒闭,1000多名员工失业,董事长高民自杀。
以上关厂的企业规模都不小,例如联建科技曾是苹果手机屏幕供应商,辉煌时有员工2万多人,至倒闭前还有3000多名员工;万事达公司和联胜公司两家工厂倒闭时共拥有员工7000人。大型企业尚且如此,小型企业的生存更加艰难。在广东和江浙一带,小型制造企业关厂倒闭的情景更是每天都在上演。
2015年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8,比2014年12月下降0.3个百分点,时隔28个月再次跌破荣枯分界线,显示制造业已进入衰退。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2.09万亿元,比2013年同期下降10.8%。其中,出口1.23万亿元,下降3.2%。
熬过了2008却熬不过2015?
进入2015年,一方面是投资的泡沫、资本市场的泡沫乃至房地产的泡沫,都在复苏;另一方面,却是实体经济再入寒冬,而且与2008年那一场“急病”不同,2014年实体经济得的是“慢性病”,无论下什么药拉动经济,对实体制造业都毫无疗效。
随着90后一代、触屏一代的成长,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业和零售业都在恐慌地发现,消费者消费倾向在变化,他们原来所熟悉的市场不见了,原来所熟悉的成本控制换利润的模式走不通了。
曾经一度,中国的工厂主以为转型自主品牌是一条出路。一家东莞鞋企负责人却对记者说,这些年一直在摸索从代工到自主品牌的转型,从设计到进入多家高档商场,无奈出口订单缩减加剧,而打造自主品牌前期需要投入巨大,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被迫去年关闭经营了20多年的工厂,只有做代工的简单思维,没有针对消费者个性需求的敏锐市场触觉,从加工厂转型自主品牌谈何容易。后来,中国的工厂主开始信奉互联网思维,打算像“小米”那样不赚钱先做大市场规模,未来再赚增值服务的钱,但类似兆信通讯这样的先行者已经倒在了壮志未酬的路上。
专业财经作家吴晓波最近到日本开年会归来写了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的文章在其自媒体平台上获得了260万的点击量,他的文章并不是为了宣传电饭煲、马桶盖的,他更关注的是中国制造业该怎样面对转型困境。在他看来,“中国制造”所推行的、用“市场换技术”的后发战略已经失效了,只有力求技术上的创新,才能抓住中国制造的最后一公里。
来源:华夏时报/福布斯
2015-02-15
© Copyright 2019 我爱中华 中华复兴 All Rights Reserved.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