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北京当局驱逐“低端人口”已有近三个月,各种弊端凸显。有评论称,明朝太监刘瑾也曾驱逐低端人口,差点激起民变。

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研究员徐美洁刊文称,在明代,“北上广深”的今天,是由京城一城担当,所以京城压力很大,其中京城的粮食是由漕运定额的。漕运的首要任务,是维持政府的运转,并提供边防的粮饷。自由民(游食)的加入,未免要打破平衡。

文章说,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编者注),掌管内厂的宦官刘瑾发动了一次驱逐“游食”运动,闹得沸反盈天,差点激起民变。

据《四库全书》中的《弇山堂别集》记载,刘瑾当时下令“市井游食无业之人,如酒保、磨工、鬻水者,皆逐之四出。千余人集于城外东郊,持白挺劫人,声言自分必死,欲甘心刺瑾。瑾惧,乃复之。”

作者在文章中称,查来找去,各种文献中也没说刘瑾为什么要这么干。史料、笔记都说刘瑾这是“矫旨”办事。因为酒保、磨工、卖水的,虽说是“游食”,但一不啸聚,二不偷抢,还能自谋生路,在城市的服务业、小作坊中从事底层工作。正德三年也没有出现大的饥荒,京城内并无大量饥民涌入。而且,他又不是顺天知府,没有平抑粮价、控制人口等方面的管理压力。

徐美洁这篇在北京当局驱逐低端人口后被刊出,被指有借古喻今的意思。

去年11月底,北京借“聚福缘”火灾驱逐赶低端人口,不少民房被强拆,数以十万计的外来人口在寒冬被驱赶到街头,外界纷纷指责北京当局的这种“大排华”运动。

当局驱逐低端人口的行动也引发多起民众抗议,如12月10日,北京市朝阳区、大兴区等地爆发游行,还有很多人闻讯赶去声援。

目前,北京在驱逐“低端人口”后,后遗症越来越明显。北京郊区出现空村,依靠外来人口租房换取收入的北京人也陷入生活困顿,还有不少相关产业面临停业。

同时,北京的中产阶级也因外来务工人口的锐减而受到冲击,提供“低成本”服务的人群被驱逐生活成本在无意中被大幅度提高,诸如快递、租房、外卖、保姆、保洁和其它消费服务收费提高……

一个城市规划业内人士也刊文表示,如果要正视外来务工者社群,那么就应该是各级政府共同去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同时也应该看到正是这类社群的多元复杂性,不可能用一种僵硬、运动式方法来解决。

大纪元记者张顿综合报导

2018-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