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这个概念的内涵,终于变得清晰而确定:只有有房的,才是深圳人,而不能买房的,或许要被称为“深漂”吧。

深圳的公租房租客和业主之间正在展开一场暗战

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深圳要求地产商开发楼盘时配套开发公租房和安居房。由政府“买下”,以较低的价格,租给那些暂时买不起房的人,这些人被视为“人才”。

如今,这批公租房、安居房的租客陆续入住,但是却遭遇到了业主的抵制。

在一些业主论坛和社交网络上,业主开始掀起声势,进行网络维权。比如,要求物业禁止公租户进入小区花园,禁止他们使用车位,等等。有的图片上,有“还我家园”这样的横幅,还有业主在小区门口拉横幅抗议的场景,“40户变200户,隐患……”这样的抗议,反映出业主正在采取攻势,而公租房的租户只能在论坛的评论区进行反击。

▲业主在小区门口拉横幅抗议

“还我家园”这个横幅特别耐人寻味,它重新定义了中国人对“家园”的概念。这些业主本身的房子并没有消失,他们只是不想让那些公租房的租客,享受和他们一样的权利而已。“业主”拥有的权利,不仅仅体现自己房屋的70年产权上,也包括花园、车位以及小区其他公共区域。“家园”的核心,更重要是体现在权利层面。

这对公租房的租客来说,至少在尊严上是一次打击。在此之前,有的公租房门前树立着“人才公寓”的牌子,一些租客表示不满,认为“人才公寓”涉嫌歧视,在抗议之下,这样的牌子被拆掉了。

“人才公寓”本来是一个很正面的词组,意思是专门供“人才”住的公寓。但是,在深圳公租房所遭受的舆论氛围中,这个词表达是另外的意思:没有自己产权的,租户,买不起房的,享受政府扶持的……所以,这么美好的一个词,就完全变了味道。

这件事出现在深圳,让人感到尤其悲哀。在上海有“老上海人”,在北京,有“老北京人”,但是在深圳,却没有什么“老深圳人”。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深圳的历史非常短,大多数房屋都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修建的。“深圳人”意味着来自天南海北,有一种特别的平等。可以说,“平等”是深圳最核心的城市精神。

▲80年建设初期的蛇口港

业主和公租房租户的矛盾,反映出“深圳人”内部已经出现了深深的裂痕。和别的城市一样,深圳人终于分出了三六九等,这种阶层的差异,不是以户口为基础,而是以房产为基础。

“深圳人”这个概念的内涵,终于变得清晰而确定:只有有房的,才是深圳人,而不能买房的,或许要被称为“深漂”吧。

城市管理者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公租房的设计,本来就是为了给那些还没能买房的人一种“家的感觉”,出发点完全是好的,最后反而把这种不平等完全暴露出来。

考验政府的时候到了,如果满足那些业主的吁求,就将在制度上确定这种不平等,从此之后,没买房的深圳人就真的低人一等了。而如果政府对业主的维权不闻不问,小区以后的“斗争”可能越愈演愈烈。

深圳一直宣传的是“来了就是深圳人”,这是它和北上广不一样的地方,也是这个城市最伟大的地方。它永远年轻,永远朝气蓬勃,而业主与公租房租户的斗争,却暴露出深圳这个城市已经衰老了,已经开始失去包容性。

某种程度上说,过去那个张开怀抱欢迎大家的深圳,已经死了。因为市民包容性的丧失,甚至可能比政府政策的不公更可怕。

这对新近崛起的杭州、成都、重庆这些新一线城市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最新的数据显示,这些城市,是接纳逃出北上广人口最多的几个地方。新兴城市普遍采取的一个政策是放开户口限制,在成都,所有大学毕业生,都可以先落户后就业。

这是非常好的政策,但是其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落户的人,可以读学区房吗?如果小孩读书和住房挂钩而不是和户口挂钩,那放宽户口又有什么意义?最终,人们仍然要靠房子说话,不同的不过是,深圳的房子五万五,而成都的房子只有一两万元罢了。

尤其耐人寻味的是,深圳的业主与公租房租户之争,正好发生在广州推行的“租售同权”改革的背景下。广州的试点,被认为很有推广价值。但是,深圳的业主告诉我们,不要说学位,即使是小区游泳池,公租房租户都不配下水。

▲业主拉横幅抗议

政府正在做出一些改革,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政策性不平等。但是,中国房地产的发展,事实上已经把一些不平等制度化了。“产权”,尽管只有70年,却已经足以让一个人产生高人一等的幻觉。这种幻觉换一个说法就是幸福感,或者对一个城市“共同体”的存在感。

过去,这种认同感是建立在文化或生活方式上的。比如,“成都人”“北京人”这样的词,都不包含任何房产的含义。“成都人”可能意味着热爱休闲,或者能讲地道成都话,意味着爱打麻将吃火锅,但是并不意味拥有房子。深圳的争论表明,在这个曾经富有活力的城市,如今开始拿房产证说话了。

从此之后,深圳就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城市。再见。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楚天 来源:冰川思享库

2017-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