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红二代”美国出书 揭秘周永康、薄熙来政变始末
薄熙来(左)和周永康受审场面。(新唐人合成)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7月05日讯】最近,一本由中共“红二代”出版的英文书籍《China Duel》(中国对决),在美国出版,该书披露了周永康、薄熙来的政变始末。 周永康政变败露 胡锦涛调兵包围 据美国之音报导,该书作者向阳是一名红二代,他的父辈在政界、军界身居高位,他的家族与薄熙来家族交情匪浅,他和父亲甚至参与了周永康等人密谋的“宫廷政变”。...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又称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学识渊博,才情卓绝,文章汪洋奔肆,如行云流水。苏轼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曾与数位名僧往来,习佛之心坚定笃厚,就佛家而言,这一切都是前世今生的因缘。
前世出家为僧
钱塘西湖寿星寺有一位老僧人法名则廉,曾经提到苏轼前世曾在此寺院修行的一段奇缘:
苏轼在做郡倅(郡守的副贰之职,亦是通判的别称)的时候,曾经与道潜禅师(号参寥子)一起来到寺院拜访住持。
他看看四周若有所悟地对参寥说:“我生平并未到过这里,但这里的一切景物好像很熟悉,就好像曾经在这里住过一样。从这里走到‘忏堂’,应该有九十二个台阶。”于是就派人去数,果然正如他所说的。
苏轼又对参寥说:“我前生曾经是这里的僧人,现在的这些僧人,都是我过去的师兄弟。”从此之后每次到寺院来,就宽解衣服而静坐,总要待上一段时间才会离开。
则廉称自己当时只是一个小和尚,奉方丈之命陪侍在苏轼旁边。每当炎暑的时候,苏轼就在竹林阴凉的地方,袒胸露体。则廉看到苏轼的背上有很多的黑痣,像是星斗的排列形状,非常奇特。——《春渚纪闻》
有关苏轼前世曾出家为僧的故事,还有一段记载:
苏轼的弟弟苏辙被贬谪到高安的时候,此地有一位云庵僧人与苏辙常有来往。另有一位聪禅师,居住在圣寿寺,与苏辙、云庵时有论禅之谊。
一天夜里,云庵梦见与苏辙一同去迎接五祖戒禅师,醒来之后,觉得非常奇怪,就将此事告诉聪禅师,不想聪禅师说:“我也梦到一同去迎接戒禅师。”苏辙听到后鼓掌大笑说:“真是奇怪啊!竟然会出现相同的梦境。”
不久,苏轼捎来了一封信称:“我已经到了奉新,不久就可以见面了。”苏轼到达后,听说两位禅师的梦境,就说:“我在八九岁时,就常常梦见自己是僧人,且常在陕右一带往来;而我的母亲在临盆快生下我的前夕,梦见一个瘦小又瞎了一眼的出家僧人来托宿。”
云庵非常惊讶,说:“戒禅师就是陕右人,瞎了一眼,晚年的时候曾来到高安这一带。”照时间算起来,应该有50年了,而苏轼当时正好49岁。——《冷斋夜话》
几年后,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做了主管玉局(道观)的官职,于是写了一首诗偈给南华长老:“恶业相缠五十年,常行八棒十三禅,今着衲衣归玉局,可怜化作五通仙。”
苏轼的意思是,自己一生已心烦苦恼过了50年,在经过一连串的历练之后,现在竟然负责道观的事情,但自己的心志是要修炼成佛,以证得六通而达无死无生的境地,并非只是要修炼成神仙而证得五通而已。
苏轼参禅悟道留千古佳话
由于苏轼慧根深植,与众僧友留下许多妙事妙理,成为千古的佳话。
有一次,苏轼问佛印禅师:“在地狱图画中,为什么没有和尚呢?”佛印说:“人世间的人都怕阎罗王,而阎罗王害怕和尚。”
苏轼再问:“阎罗王怕你什么呢?”佛印答:“假如阎罗王犯错,也要向和尚忏悔啊!”苏轼听后大笑说:“好说!好说!”这段戏言蕴涵着很深的道理,即任何人犯错都要受果报,都要诚心忏悔,就是阎罗王也不例外。
苏轼毕竟是文人,在生活戒律上与出家僧人有所不同。但他明白,人世间不过是一场戏而已。
苏轼居住在钱塘的一段日子,常常到西湖游玩。有一次他带着歌妓去拜访住在杭州净慈寺的大通禅师,大通禅师看到苏轼身边有歌妓,非常地不高兴,苏轼于是写了一阕词,要歌妓唱:“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嫌弥勒下生迟,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苏轼的意思是:人世间的一切事物,总是变幻莫测的,眼前所见的一切并非是真相;且光阴易逝,宜珍惜把握人生。
当时在苏州有一位仲殊僧人,听到后就应和:“解舞清平乐,如今说向谁?红炉片雪上钳槌,打就金毛狮子也堪疑。木女明开眼,泥人暗皱眉;蟠桃已是着花迟,不向春风一笑待何时?”——《冷斋夜话》
苏轼还常常在诗文中寓入佛理,曾因此使人悟道而削发出家。
据传:在杭州的西湖,曾有人在唱《满庭芳》词,唱到“画角声断斜阳”时,有一歌妓名叫琴操,听到后就说:“是‘画角声断谯门’才对”,于是歌唱的人就说:“那您是否可以将曲子改为‘阳’字韵呢?”于是歌妓琴操重新将曲子以“ㄤ”韵为韵脚而将《满庭芳》词改写。由于内容非常地感人,苏轼欣赏后也非常地称赞。
后来苏轼因故来到西湖,就开玩笑地对琴操说:“我现在就假扮为长老,你试试来问我吧!”琴操就问:“何谓湖中景?”苏轼回答:“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琴操又问:“何谓景中人?”苏轼回答:“裙拖六幅潇湘水,鬓亸巫山一般云。”琴操再问:“何谓人中意?”苏轼答:“惜他杨学士,憋杀鲍参军。”琴操又说:“如此究竟如何?”苏轼答:“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琴操在经过这一段问答之后,突然心性有所悟彻,即削发出家为尼。——《能改斋漫录》
苏轼与歌妓琴操的这段问答,道出了美景、佳人、仕绅名流虽令人赞叹与心仪,但终究无法永恒,世事无常。
吟咏和诗
苏轼与方外之士往来频繁,并留下许多诗和佳句。
有一位惠诠僧人,佯装疯狂痴颠,表面上看起来总是垢污满身,但写的诗句却又清婉感人,曾经在一座山寺的壁上题诗:“落日寒蝉鸣,独归林下寺;柴扉夜未掩,片月随行屦。唯闻犬吠声,又入青萝去。”苏轼一见此诗,即于诗后和曰:“唯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幽人夜未寝,草露湿芒屦。”——《冷斋夜话》
惠诠的诗描写的是:在夕阳西下时,寒蝉鸣叫着,独自归返寺中,在这一片看似逐渐幽静的环境中,唯有月影、犬吠相伴,在静中有生机无限正蕴涵着。
而苏轼更以虽听闻钟声,却又看不见寺院,营造真空妙有的禅理,并以未寝的幽人与青草的露水,显现在寂静中有“动”的气息。
曾经有一位僧人名思聪,字闻复,是钱塘人,他7岁时就擅于弹琴,12岁时舍琴而开始学书法,书法精通后,于15岁时,又舍书法而学诗,诗中常出现奇语妙句,也因为“诗”而受到苏轼的称赞。
苏轼在钱塘为官时,当时思聪正准备参加童生考试,苏轼就对在座的宾客说:“这位童生年纪虽小,却非常擅于作诗,他的诗风非常接近道潜禅师,现在我们就以‘昏’字韵令其为诗。”
思聪当下即成诗:“千点乱山横紫翠,一钩新月挂黄昏。”苏轼大为称赏,并言其诗可媲美唐人,也因此笑着说:“不需要念经,也做得了一个和尚。”而思聪也在不久之后即出家为僧。——《竹坡诗话》
有一次苏轼去拜谒辩才长老,辩才长老对苏轼说:“窗前的两棵松树,昨天被风吹折一枝,心里感到惆怅难过,想写一首诗,结果只写了两句就接续不下去了。”于是就拿出已写好的诗句:“龙枝已逐风雷变,减却虚窗半日凉。”苏轼看过即接续:“天爱禅心圆且洁,故添明月伴清光。”——《上天竺山志》
辩才长老因风吹折窗前之松,日后将减少了清凉之感而惆怅,而苏轼安慰他,日后将更添明月清光的照入禅堂。
辩才长老后隐居于龙井,曾誓言要深隐于此不再出入。有一次,苏轼来探望辩才长老,两人相谈甚欢,不知不觉竟走到了风篁岭。左右的人都吓一跳,当面提醒辩才长老已违背誓言越过老溪。辩才笑着对苏轼说,杜子美有一首诗不也曾说过:“与子成二老,往来亦风流。”苏轼离开后,辩才长老便在岭上盖一间小亭,名曰“过溪亭”,又名“二老亭”,用来纪念这一段往事。——《诗话总龟》
不按牌理出牌超脱世外
苏轼为人潇洒,不拘小节,常不按牌理出牌,而与他交往密切的一众僧人,亦常能随顺苏轼的性格,彼此互惜互怜,营造一份超脱世外的情谊。
苏轼有一个嗜好,喜欢吃烧猪肉,佛印禅师在金山寺当住持时,常常将猪肉烧好等待苏轼的来到。有一天,烧好的猪肉却被人偷吃。苏轼知道后就戏作一首诗:“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远公是指东晋的慧远大师,常与文人建斋结社。慧远大师与佛印禅师都是严守戒律的佛门大师,而酒与肉正是佛门之所戒,但两位大师却为苏轼买酒、烧肉,如此地忙碌一场,都只是为他人而已。苏轼诗意虽有戏笑的成份,但也可看出佛印禅师待苏轼的情谊。
苏轼一生波澜起伏,在历经人生的沧桑之后,他的心境有了很大的转变,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曾自我表明心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首诗表达其“心”已不受任何外物的牵动,而其“身”的飘荡更是能随遇而安。而被常人视为是受苦的贬谪之地——黄州、惠州、儋州,却是他一生过得最丰富且快意的一段日子。
苏轼毕竟是慧根深植,在浮沉不定的一生中,他始终能潇洒面对,正因如此,他的诗词文中,总有明朗空灵的自然之气,这或许是苏轼再一次乘愿下世的另一段因缘吧!
2017-08-04
© Copyright 2019 我爱中华 中华复兴 All Rights Reserved.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