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于3月23日-26日在海南博鳌举办,主题为“直面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的未来”,而就在两个多月前的瑞士小城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也将颇多笔墨放在关于全球化的讨论上。

逆全球化近年在世界上兴起(网络图片)

两场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经济论坛聚焦同一话题,其热度不言而喻。过去一年,以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等形式现身的“逆全球化”思潮引起广泛关注。全球化进程是否逆转、未来又将如何演进?喧嚣之中,更应冷静思考,不为表象所惑。

逆全球化≠全球化逆转

当前的“逆全球化”思潮主要表现在英国“脱欧”、美国大选以及由此引发的美英等国政策的变化。但这股逆潮的涌动并不意味着世界范围内全球化进程发生逆转。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认为,当下所谓“逆全球化”更像是发生在欧美国家,带有地域性、周期性、阶段性特点的现象。尽管欧美国家的影响力足以辐射全球,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的看法并非如此,全球化的趋势也并未被逆转。

英国《金融时报》刊文指出,今天的全球化经得起保护主义思潮的冲击。全球化的未来不再仅由西方决定。在发展中国家,贸易帮助10多亿人摆脱贫困。新兴世界既有保持全球化进程的巨大利益,也具备捍卫它的空前力量和决心。

即便是在这轮“逆全球化”浪潮中心的欧美国家,全球化也只是暂时遭遇挫折。历史表明,美国对全球事务的兴趣时高时低,钟摆回荡在单边主义与多边接触之间。更何况,在各国之间利益交织、合作黏性达到前所未有水平的当下,美国想去全球化也绝非易事。

至于英国“脱欧”,与其说是“逆全球化”,不如说是对欧洲一体化的叛逆。英国首相特雷莎•梅表示,英国“脱欧”是要成为“全球的英国”,寻求与欧洲以及欧洲之外的国家进行贸易。

“灰犀牛”比“黑天鹅”更可怕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通过资源的全球配置极大提升了效率,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国内政策和全球治理而未能兼顾公平,经济全球化导致不平等加剧。这部分群体的看法被政治选举放大,成为过去一年“黑天鹅”频飞的重要原因。

但,相比于“黑天鹅”,更值得关注的或许是另一种动物——“灰犀牛”。

古根海姆学者奖获得者米歇尔•渥克最近出版的《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引发全球关注。类似“黑天鹅”比喻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事件,“灰犀牛”则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灰犀牛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你能看见它在远处,却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来,定会让你猝不及防,直接被扑倒在地。它并不神秘,却更危险。

“灰犀牛”是一种大概率危机,在社会各个领域不断上演。很多危机事件,与其说是“黑天鹅”,其实更像是“灰犀牛”,在爆发前已有迹象显现,但却被忽视。

可以说,不平等问题就是一只“灰犀牛”。这一问题由来已久,却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直到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复苏持续疲软,中产和贫民阶层生活持续恶化,贫富差距扩大,最终成为触发一系列“黑天鹅”事件的诱因之一。

未来经济学当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关于收入不平等,这是悬在全球经济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何帆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由于“逆全球化”思潮的崛起,不平等问题被置于全球聚光灯下。只有解决好不平等问题,让全球化更具包容性和普惠性,未来全球化才能健康发展。

全球化正处于动能转换期

对于一国来说,增长动能的转换可能导致经济增速暂时放缓;对于全球化进程而言亦是如此。旧的动能正在衰减,新的动能尚未壮大,导致全球化暂时陷入低潮。

经济学家邵宇在《全球化4.0》一书中,依据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制度与规则对全球化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他认为,从大航海时代的“全球化1.0”,到英国主导的“全球化2.0”,再到美国主导的“全球化3.0”,全球化规则本身就是世界各国相对综合实力的镜像,全球化体系的更迭则折射出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

随着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国际经济力量对比深刻演变,全球化正在向由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推动并主导的“4.0时代”迈进。

全球化动能转换、系统升级的过程虽然复杂,但趋势难以逆转。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推动下,新一轮全球化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2017-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