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的定位问题,一直备受市场的热议。然而,注重于融资功能的发展,而疏忽了投资功能的提升,却造就了中国股市“牛短熊长”的局面,而多年下来,投资者从股票市场上获得持续稳健的投资回报率,就显得比较困难了。

中国股市定位问题,造就了“牛短熊长”的局面(网络来源)

“重融资轻回报”,这是中国股市多年来的真实写照。时至今日,中国股市的总市值已经跃升至全球非常前列的位置,但面对持续飙升的市值规模,却并非过多体现在股票价格的提升上,而是在于融资规模的加速扩容,并给整个股票市场带来了“繁荣”的景象。

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中国股市上演了一轮轰轰烈烈的大牛市行情,而对于此轮牛市行情的开展不仅与当时沪港通的通车有着些许的联系,而且更与当时全面活跃的高杠杆工具激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自15年一季度以后,随着股市投资吸引力的大幅飙升,A股市场的融资节奏却骤然提升,且同期大盘股IPO的发行步伐也在显著加快。与此同时,在再融资发力、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套现持续上演的背景下,加之当时股市“去杠杆化”“去泡沫化”的压力加大,却加快了当时股市拐点的出现,而15年6月中下旬的股灾风波上演,也让投资者亏损累累。

时至目前,中国股市已经重返至3100点附近的区域,系统性风险基本上获得了清除,但股市“去杠杆化”的压力仍未完全消除。或许,对于中长期来说,目前的股市点位已基本具有投资的价值,而养老金入市进程的提速也印证了这一观点。但是,对于经历过股灾风波的冲击,当下的股市仍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而此时此刻,仍继续加大力度提升股市的融资节奏,或许给本已疲弱的股票市场带来雪上加霜的影响,中国股市投资信心的修复进程也将会显得愈发艰难。

实际上,自去年11月份以来,中国股市IPO发行节奏就开始骤然提速,并从原来一个月两批次,提升至一周一批次的速度。与此同时,高居不下的再融资规模以及频繁上演的减持套现压力,加上险资阶段性的熄火,却给整个股票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前期市场从3301高点调整超过200点的空间,也足以体现出市场的压力所在。

再融资监管趋严,门槛提升,这是未来政策的预期,并试图通过减缓再融资规模,来减少股市融资对市场的冲击压力。但,从近期股市IPO的发行节奏来看,依旧维持一周一批次的速度,而单次的筹资规模却略有回落。由此可见,面对股市投资活力的下降,适时适度调节股市的融资规模以及融资的密度,也是相当有必要的。

除此以外,面对蜂拥而至的减持套现压力,市场仍需要有针对性的措施给予规范,不能够让股市财富再度分配显得不那么平等,甚至沦为部分利益者的捞钱工具。

很显然,就目前而言,再融资监管趋严,降低部分上市公司对再融资工具的依赖度是一种趋势,但仅仅依靠这一举措,还是远远不够的。站在市场长远性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中国股市的定位需要进行合理调整,而股市为融资服务、股市为融资定位,乃至股市为扶贫做贡献等任务,更需要充分衡量市场自身的承受能力,且更应该均衡好股市的投资与融资功能的发展,不能够让股市不合理的定位,而影响到中国股市健康牛的命运。

作者: 郭施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