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共公布2016年地方债发行规模超过6亿元(人民币,下同),并称其中大部分为置换债。但是分析认为,置换债只是以旧换新,中共地方债压力和风险仍然很大

中共最新数据称,2016年全年地方债发行规模60458.4亿元,是2015年发行额的1.6倍。2015年地方债规模为3.8万亿。这两年的地方债发行规模接近10万亿。

这10万亿地方债中,包括将近2万亿新增债券和8万亿存量置换债券。多家大陆媒体近日引述相同报导称,两年8万亿置换债减轻了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降低了地方债的风险。

但是,业界分析,置换债并未降低风险,而是把风险转移给了个人投资者。

地方债务置换是指原来政府融资平台的理财产品、银行贷款等期限短、利率高的债务,被置换成期限长、利率低的债券。

1月26日一篇分析文章《借新还旧地方债造“中国次贷危机”?》,针对最新公布的地方债数据分析表示,债务置换,就是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

地方政府还不上的债务,就以发行债券的方式向社会募集资金,债券投资人成为最大的风险承担者。而大的债务投资人又把财政收入低、本息支付能力差的地方政府债券,包装成理财、基金等形式,让个人购买,将风险转移给了个人投资者。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相关细节,中共于2015年5月公布出来,之后引发业界热议。

中国金融智库研究员、著名独立经济学人巩胜利接受新唐人采访时表示,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是一个缓兵之计,从长远来看,债务积累得更大,中共没有地方政府的破产机制,地方债长期堆积,一旦爆发了可能更严重。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徐瑾表示,地方债置换,意味着地方政府背负的银行贷款,即使到期可能无法偿付,仍然可以通过定向发行地方债的方式继续获得资金,这并不是市场化的做法,更近乎行政摊派。而地方债务的成本间接地转化到全体纳税人身上。

另一个问题是,城投债被业界认为难以置换,而且城投债很多在2019年至2021年到期,所以在2018年之后就会暴露出风险。

城投债的发行主体是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开发行企业债和中期票据,主要用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被视为地方政府发债。

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1月16日发表分析文章,其中提到了中共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他表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用低成本贷款建设基础设施,这样进行了几十年,其结果是这些投资的社会回报很低,边际回报也在下降,同时地方政府的负债不断增加。

来源:大纪元记者李默迪综合报导

2017-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