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红二代”美国出书 揭秘周永康、薄熙来政变始末
薄熙来(左)和周永康受审场面。(新唐人合成)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7月05日讯】最近,一本由中共“红二代”出版的英文书籍《China Duel》(中国对决),在美国出版,该书披露了周永康、薄熙来的政变始末。 周永康政变败露 胡锦涛调兵包围 据美国之音报导,该书作者向阳是一名红二代,他的父辈在政界、军界身居高位,他的家族与薄熙来家族交情匪浅,他和父亲甚至参与了周永康等人密谋的“宫廷政变”。...
自从1976年病重之后,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出现在《时代》上的形象就与之前的英俊、刚烈、与美国叫板不同,变成了一个垂垂老者。从有关勃列日涅夫的种种报道背后,可以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固化的特权阶层和一个无法摆脱自我惯性的国家和国民,全都陷于失控。
本文摘自2011年11月《看世界》,原题为《失控的勃列日涅夫》。
2011年10月20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发表讲话,说俄罗斯一定要避免出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出现的“停滞”局面。“停滞”,成了历史发给酷爱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一枚摘不掉的勋章。1964年,勃列日涅夫刚上台,美国《时代》杂志就把这位浓眉虎目、器宇轩昂的苏联领导人放在了封面上,他背后是象征苏联意识形态的镰刀、麦穗,还有布满了不知是白云还是乌云的天空。
1970年,苏联第8个五年计划执行得很好,经济发展势头不错。这也是美国媒体紧张的时刻。于是,1970年5月的《时代》封面,便是勃列日涅夫僵硬的面孔映照在血光之中。
1972年5月,尼克松、基辛格访问莫斯科,那一期的《时代》周刊上的勃列日涅夫又英俊了起来。1974年7月,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悄然开始,在《时代》封面的漫画中,勃列日涅夫藏在背后的手里抓着一大把核弹头,与尼克松对峙。而自从1976年病重之后,勃列日涅夫出现在《时代》上的形象就与之前的英俊、刚烈、与美国叫板不同,变成了一个垂垂老者。从有关勃列日涅夫的种种报道背后,可以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固化的特权阶层和一个无法摆脱自我惯性的国家和国民,全都陷于失控。
勃列日涅夫的诸多怪癖
勃列日涅夫有很多嗜好,抽烟就是其中之一。但在1976年身患重病之后,医生就禁止他抽烟了。为了能缓解一下烟瘾,他就让周围的警卫员抽烟,以便自己能闻闻。更有甚者,在会见别国领导人时,他让翻译也点上一支烟,深吸一口,然后往自己脸上喷。不仅如此,因为患病而无法入眠的他,吃安眠药也上了瘾,不得不缠着医生想“多来几片”。
爱烟如命,嗑药无尽,从勃列日涅夫身上,可以看到一个超级大国领袖的自我失控。很多人把苏联崩溃的罪魁祸首的帽子,扣在勃列日涅夫头上,很难说这是一种公允的评价,因为失控的,并非只有勃列日涅夫一人。
虽然他爱烟如命,却嫉“酒”如仇,强烈反对苏联人酗酒,甚至想颁布禁酒令。可即便是这位强硬的领袖,也最终在苏联社会根深蒂固的酗酒传统和政治局的压力下妥协了。这种对于酗酒的反对态度,一直延续到了后来的戈尔巴乔夫,在其有限的政治生涯中,“反酗酒运动”几乎是戈尔巴乔夫最强硬的一次行为,结果导致苏联政府损失了上千亿卢布的税收(相当于当时苏联国防支出),嗜酒如命的苏联人也怨声载道,有人因为喝不到酒就喝花露水,还有人偷喝工业酒精而中毒身亡,禁酒令让政府与民众陷入了对立情绪当中。领袖爱烟,全民爱酒,这种自上而下的沉溺于快感而不愿改变现状,是苏联崩溃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原因。勃列日涅夫不止是个烟鬼,还是个恋物癖,具体地说,他对于勋章有着一种近乎于痴迷的爱好。
苏联曾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什么,勃列日涅夫又进手术室了?又是心脏手术么?当然不是,是扩胸手术,为了能在胸前再多挂一枚勋章。勃列日涅夫一生至少获得过114枚勋章,在1976年他70岁生日时,他获得了“苏联英雄”勋章和“苏联元帅”勋章,这已经是他第4次获得“苏联英雄”勋章了,此前只有二战功臣朱可夫元帅得过4次,至于说重复获得同一块勋章到底有什么乐趣可言,恐怕只有勃列日涅夫自己才知道了。
仪式上,当别人给他戴上勋章时,勃列日涅夫会调侃地说:“我觉得有人把它偷走了。”旁边的人就要配合地说:“我们又把它找回来了。”或者他会说:“你们觉得我应该获得这个勋章吗?”谁敢说不应该?
比较悲催的是,1978年,勃列日涅夫获得了军队最高勋章“胜利勋章”,可是在他死后的1989年,苏联取消了他的这枚勋章资格。他获得过次数最多的勋章是“列宁勋章”,8次。为了讨好他,外国政府也给他送勋章,“东德英雄”、“古巴英雄”、“保加利亚英雄”、“捷克英雄”、“蒙古英雄”、“南斯拉夫之星”、“胡志明勋章”,而当时与苏联关系紧张的中国,没给他勋章。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作为苏联入侵阿富汗的策动者,勃列日涅夫还获得了苏联支持的阿富汗政权授予他的“阿富汗自由太阳勋章”。
或许正是知道苏联领袖的这个爱好,1979年1月22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刊登了对于勃列日涅夫的专访,他谈到了对卡特政府的担忧、对中国的愤怒,但仍旧对苏联的未来保持乐观。封面是水彩画的勃列日涅夫肖像,西装上还画着3枚硕大的勋章。
如果有人觉得勃列日涅夫喜欢勋章,是为了在得奖时发表演说的话,那恐怕是个错误。口才问题,一直是勃列日涅夫人生中的短板,他不可能像赫鲁晓夫那样脱了鞋子在联合国大会敲桌子骂人,因为依照勃列日涅夫的语言习惯,情急之下他很可能口齿不清。因为他在卫国战争时期曾经负伤,造成强烈的脑震荡,从那时起,他说话就一直口齿不清,或许是为了掩饰这个问题,他经常念稿子,但却经常念错。
有一个苏联流行的段子是,在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上,勃列日涅夫拿着讲稿说:“欧!欧!欧!欧!欧!”全场起立,鼓掌。这时,一名工作人员跑到勃列日涅夫身边对他说:“那是奥运五环标志,您不用念出来。”
可以说这个段子是杜撰的,因为1980年时,勃列日涅夫的病情已然很重,恐怕连登台念稿的力气都没了。但有一个真实的例子,也足以让人感受到这位领袖无所顾忌的幽默感。
1979年6月,勃列日涅夫在维也纳会见美国总统卡特。苏联的秘书预先假设了几种卡特可能的提问方式,并准备了一张很长的纸条,如果卡特问得宽,就把纸条全部念完,如果卡特问得窄,就只要念前半部分就好了。结果,卡特问得果然比较窄,翻译就把纸条的后半部分给划掉了,递给领袖。
勃列日涅夫念着念着,突然发现后面被划掉了,转头大声问翻译:“怎么,后半部分不需要念了吗?”翻译怕他听不清,也大声喊:“不需要,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的名字)。”可想而知,对面坐着的美国总统卡特一行人,是怎样哭笑不得的表情。
除了是个勋章收集癖,勃列日涅夫还是喜欢汽车。传闻说他私人收藏了50多部汽车,不过可以确信的是,他的确有一台劳斯莱斯,还有一台美国总统尼克松送给他的林肯。在克林姆林宫时,他总是开着苏联国产的吉尔车,但只要一离开那里,到了自己的乡间别墅,他就会开着劳斯莱斯兜风。
混乱糟糕的生活史
1982年3月的《时代》周刊,专门刊登文章讲了《与勃列日涅夫一期去打猎》,那时距离他去世仅有几个月之遥。
2005年,俄罗斯一家电视台播出了电视剧《勃列日涅夫》,除了打猎之外,剧中生活放荡的领袖形象,彻底颠覆了俄罗斯人的记忆。
剧中的勃列日涅夫喜欢住别墅,喜欢打野猪,喜欢看电影,喜欢开各种各样的玩笑,还喜欢没完没了和护士调情。剧中有个场景,勃列日涅夫和护士双双爬上了床,演出了一场激情戏。有人可能会觉得这简直是对苏联领导人的侮辱,但实际上,勃列日涅夫的孙女却对这场戏赞不绝口:“观众可能会对此场景鼓掌,说‘哈,勃列日涅夫,你这个杂种’,可是很快就会对此场景充满了爱国主义的乡愁,说‘他那么大年纪了,可还是能做到’。”
这个名叫维多利亚的孙女,曾经对西方媒体记者说了很多有关勃列日涅夫的生活细节。比如,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苏联拥有的核武器数量超过了美国,而核密码箱就放在勃列日涅夫的老伴维多利亚·勃列日涅娃的床底下,因为曾经做过克格勃头子的勃列日涅夫觉得“找不到更安全的地方了”。
而从维多利亚的口中,外界得知电视剧里调戏护士的情节并非杜撰。孙女认为,勃列日涅夫一共有7个情人。勃列日涅夫在二战前线的乌克兰认识了美女“玛塔沙”,成为情人,勃列日涅夫在艰难抉择之后,选择了维持家庭,而玛塔沙也主动离开了他,后来她还带着丈夫(勃列日涅夫的战友)来到勃列日涅夫家里做客,而妻子勃列日涅娃始终装作对一切不知情,等待丈夫最终回心转意;他每次去打猎,乡间别墅里也会有叫安娜的金发美女等待他,那是勃列日涅夫喜欢的类型。
勃列日涅夫对于女人的喜好,或许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不喜欢撒切尔夫人,因为他觉得她“不够女人”。在他生命最后阶段陪伴他最多的,并非妻子,而是一位叫做妮娜的女护士。
相对于勃列日涅夫的喜欢享乐,妻子勃列日涅娃却是另外一种人。她会默默地在家里帮丈夫缝补衬衫,做一些麻烦但美味的俄罗斯菜肴,但她却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因为她总是那个被冷落的人。她宁愿去逛商店,当然,是只有少数高官太太才有权力去逛的商店。
她曾经伴随勃列日涅夫出访印度,结果遭到了犹太人的抗议:“你作为犹太女人,就应该帮助苏联的犹太难民离开那里!”她后来说,自己并不是犹太人,只是长得像而已。
特权家族的堕落
然而,这个与世无争的女人,却逃脱不开一群惹是生非的家人。勃列日涅夫有一子一女,两人无一例外,全是出了名的酒鬼,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勃列日涅夫强烈反对酗酒的原因吧。勃列日涅夫不但对于自我身体失去了控制,对于儿女和家族依旧如此。
女儿勃列日涅娃的第一段婚姻仅仅持续了9天,勃列日涅夫实在看不下去,想给女儿包办一次婚姻,她从几个候选人中挑了楚尔巴诺夫。她嗜酒如命,脾气暴躁,但是独爱珠宝。传言说她有一次去格鲁吉亚参观一家博物馆,看中了馆中所藏的两件珠宝圣器,非要博物馆把它们当做礼物送给她,馆长死活不给,还打电话给当时的格鲁吉亚共产党第一书记商量怎么办,电话最终打到了勃列日涅夫那里,他对女儿说:“那是人家格鲁吉亚的国宝,不可能给你。”要求女儿立刻回莫斯科。
这件事让勃列日涅夫很生气,他对人说:“全世界的人都尊敬我,可是我自己的家人却让我难受。”不过,最难受的事情还在后面。
1982年,勃列日涅夫生命中的最后一年,气息奄奄的他绝对想不到,副手安德罗波夫主导的“打击犯罪与腐败”行动中,盗窃苏联国家珠宝公司的贼人被抓获,而种种证据显示他们都与勃列日涅夫的女儿加琳娜·勃列日涅娃有牵连,后来证实,她正是向国外走私珠宝钻石的人,想以偷盗的方式来威胁对手。她被逮捕到克格勃总部审讯,可是毕竟她父亲还是苏联第一号人物,所以她并未定罪,只是被驱逐了。
上世纪80年代末,当戈尔巴乔夫负责腐败案调查时,加琳娜、她的哥哥尤里(当过苏联对外经贸部第一副部长)和丈夫楚尔巴诺夫都因腐败被捕,加琳娜的舅舅、维多利亚·勃列日涅娃的哥哥曾经做过勃列日涅夫的继任者——安德罗波夫的副手,也在那场运动中畏罪自杀。由于整个团体中有大量勃列日涅夫家族的人,苏联人习惯上称他们的团体为“勃列日涅夫帮派”。而醉心于美女和勋章的勃列日涅夫自己,极有可能对子女亲属利用自己的名字干尽坏事并不知情。
在这场对堕落特权家族的整治风暴中,勃列日涅夫的妻子勃列日涅娃是无辜的。勃列日涅夫的孙子记得,奶奶一生都有一个习惯:把掉在桌上的面包渣捡到嘴里吃了。这个深居简出的家庭妇女几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勃列日涅夫去世后,她失去了一切特权,连去诊所都不能乘车,要自己步行。当克格勃要她把别墅腾出来时,她气愤地说:“好吧,我承认,我对发动阿富汗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最可悲的是,由于生前勃列日涅夫夫妇和儿孙们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所以当勃列日涅夫去世后,儿孙很少去看望勃列日涅娃。
苏联崩溃的开始
1995年,勃列日涅夫的侄女柳芭·勃列日涅娃写了一本名为《我经过的世界》的书,其中提到了勃列日涅夫对她讲,有次斯大林看着台下的人群时说:“都是我的羊啊!”柳芭的父亲曾经问自己的兄弟勃列日涅夫对信仰的看法:“我们不能让人民没有信仰,毕竟你知道,教堂都拆了,沙皇被枪毙了,必须要有东西去持续信仰。”
在侄女的记忆中,勃列日涅夫也并非总是那么耽于享乐的人。二战结束后不久,妻子多次和勃列日涅夫说想要一座衣柜,结果勃列日涅夫气得哭了,把她的衣服都撕成了一条条的,因为当时的他觉得拥有很多衣服是庸俗和小资的“堕落”。曾几何时,当他开着劳斯莱斯在乡间别墅兜风时,他却忘记了他毁人衣服的事情。
勃列日涅夫最大的问题,是他不再像之前的苏联领导人那般,至少在口头上宣称“艰苦奋斗”,他本人就已经开始追求奢华的生活了。莫斯科的苏共秘书尤格尔列切夫就拒绝给勃列日涅夫唱赞歌,因为觉得他“名声不好”。而在他的带领下,特权阶层的享乐生活也成为了一种“合理存在”,领导阶层距离苏联人民越来越远了。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冷战史专家沈志华教授认为:“看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档案,我们就明白了,这个庞大而森严的官僚体系,内部的利益阶层,已经凝固了,不再是顺畅流动的,而是板结的。依靠权力谋取利益,到了这个时候已经被制度化了。而作为执政党的苏共,也就彻底远离了人民。”
沈志华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恰恰是苏联人开始对国家和体制提出质疑的时候,苏联的“民心”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偏离,可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披露出的档案中,有一大批当时的群众写的人民来信、上访信,比如说饥荒来了没饭吃、对官员腐败的指责、对住房紧张的抱怨等,牵涉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从中可以看到,人民对于很多问题的不满是很强烈的。所以,当苏联解体时,大家发现一个执政了70多年的政党下台,居然很少有群众对他们表示出留恋。”
勃列日涅夫最后一次出行乌兹别克,给共和国所有领导人以及他们的副手、副手的副手、助理、速记员、打字员,甚至开车的司机,都准备了礼物,为此花费了数十万卢布的经费。这种慷国家之慨的做法,影响极坏。上行下效,请客送礼达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这不仅浪费了大量国家钱财,而且腐蚀了一大批干部。
苏联人传说,领袖夫人勃列日涅娃特意在莫斯科找了一个套间房子,专门用来摆放勃列日涅夫在各种场合上收纳的礼物,每隔几天她就会去清点一番,只是看着那堆积如山的礼物,就非常愉快。这个传闻无法考证,但可以知晓的是,勃列日涅夫的前任赫鲁晓夫,无论收到什么礼物,都会马上叫来秘书登记——那是国家财产。
实际上,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苏联经济发展并不迟缓。第8个五年计划(1966-1970)顺利完成,增长率达到7.4%,远高于同期西方国家的增长率。到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达美国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而农业总产值达到85%。
但是,苏联计划经济下的这种高增长是靠大量投入资源而实现的,缺乏技术创新与生产率的提高,不具有可持续性,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增长率就放慢了,“与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工业总产值增长从8.5%下降到5.9%,农业总产值从4.3%下降到1.1%,劳动生产率年增长从6.8%下降到3.2%。
经济发展的停滞,加之官僚阶层的贪于享乐,使得苏联真正处于崩溃的边缘。而禁酒令的税收损失、冷战军费开支、入侵阿富汗军费开支、切尔诺贝利救援资金缺口,都成了压垮苏联的最后几根稻草。
即便如此,在2009年的俄罗斯民意调查中,其中31%的人愿意活在勃列日涅夫时代,39%的人选择普京时代,只有1%的人愿意回到叶利钦时代。看,失控的人不只是勃列日涅夫自己吧。
2016-04-02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