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习阵营的财新网日前刊文摘录小说《审判》中关于司法腐败的细节,几乎都是当今中共司法黑幕的真实表现。提及“让被告在电视或网络上公开认罪”、“因言获罪”等敏感字眼,影射中共司法黑幕。近期在习近平施压之下,中共政法系统变动频频。财新网发表此文被解读为,习当局或将进一步清洗政法系统。
 

习近平强硬放话问责后,孟建柱今年1月表现得“有作为”(网络图片)
习近平强硬放话问责后,孟建柱今年1月表现得“有作为”(网络图片)
 
财新刊文影射中共司法黑幕
 
1月29日,财新网发表专栏作家米琴的文章《<审判>中的“法治”社会》。文章称,卡夫卡的名著《审判》写于1914至1915年间,出版于1925年。小说至今具有极大影响力,并继续引发各式各样的解读。
 
小说描写了一个高度“法治”的社会;在这个国家,法律机构的影响无所不在,将某个人定罪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一个人的定罪往往出乎意料地取决于随便哪个人偶尔讲过的一句话”,而“法院一旦对某人起诉,就认定被告有罪,要使法院改变这种信念简直难上加难。”每个人都有可能涉嫌,并难以从案子中彻底脱身,过“完全游离于法庭管辖之外的自由生活”。
 
主人翁K在三十岁时,突然遭遇逮捕,成了被告。来宣布他“被捕”的人没出示逮捕证,所以他最初以为这只是同事和他开的玩笑。可后来他真被法院传讯了,但并没受到任何正式审讯。法院的传令人时常到他的银行、家里找他。到处都在散布关于他犯案的传言。这也就是说,未经过任何审判程序,被告“犯罪”的消息就已经公开,众所周知了。
 
文章说:“不过让被告在电视或网络上公开认罪的情节尚超出卡夫卡的想像。”
 
K坚信自己清白无辜。在试图申诉的过程中,他发现了这个国家的司法制度的种种荒唐之处。首先,法律条文本身就很荒唐,“根据这些法律,你无罪也好,无知也好,都要被判刑”。有的法律甚至没有条文,“这项法律很可能只存在于他们(高级官员)自己的头脑中”。荒唐的事还有:诉讼过程不公开;起诉书不能让被告及其辩护律师看见;法律不允许为被告辩护,作为辩护律师出庭的人事实上只被人们当作讼师……
 
K还判断,法官们把法院的钱“塞进了自己的腰包,而没有用到司法业务上去”。他认识到,“法院里有数不清的阴谋诡计,我不得不与之进行斗争。他们到后来会无中生有,给你编造出一大堆罪状来。”
 
尽管对司法界的腐败有清醒认识,K却固守“绝不贿赂”的底线。结果,没经过任何审判程序,他很快就被定罪,判处死刑。临死时他觉得“像一条狗似的”。小说的结束语是:“他的意思似乎是:他死了,但这种耻辱将留存人间。”
 
文章表示,小说从头至尾没提主人翁到底犯了什么案,罪名是什么。根据小说的描述,他很可能是因言获罪。第二章的题目是“审判”,讲的是K来到预审法庭上接受审讯,但没等预审官发话,他就先发表了长篇讲话,痛斥司法机关,称他们对他的审讯是卑鄙的,“你们这些恶棍,总有一天我也要审讯你们。”
 
文章说,K已遭被捕,还敢在法庭上言辞激烈地痛斥法律机构,甚至批评当局的政策。此前,在他尚未犯案时想必也是口无遮拦地批评过政府及其高级官员。因此,他的罪名,很可能属于危害国家安全、扰乱社会秩序一类。
 
文章最后说,卡夫卡描绘了一幅“依(恶)法治国”的恐怖图景。看似像一场噩梦,可其体现的制度缺陷和权力机制非常现实。
 
孟建柱被“敲打”后有作为
 
文章摘录小说中关于司法腐败的细节,几乎都是当今中共司法黑幕的真实表现。财新网发的这篇文章被解读为直接影射中共司法腐败乱象。
 
一直以来,中共的司法都是地方化,公检法人、财、物都受地方政府的管控,司法公正不单受中共的专制掣肘,还受地方政府的利益左右。在江泽民主政时推行以GDP指标作为地方官员的考核标准的影响下,地方政府黑社会化强拆、强征,再高价卖地,激化社会矛盾事件层出不穷,越演越烈,民间怨声载道。据外界估计,目前中国访民总数在一千万到两千万之间;每年直接到北京上访的就有五十万到一百万人次。
 
大陆知名律师陈有西曾表示,中国曝光的所有冤假错案几乎百分之百都有中共党委政法委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根源。
 
进入2016年,习近平通过军队改革抓紧了军权,通过王岐山领导的中纪委控制了地方党政“一把手”。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中国问题专家李天笑先生分析认为,在这种强势的布局下,习近平正在深入对政法系统进行“换血”,为推进司法改革铺路。
 
最近还有港媒报导,习近平在去年12月28日至29日主持召开的政治局“三严三实”专题会上点名批评孟建柱,在政法系统上层组织建设、法制法治建设等方面无所作为,阻碍推进司法改革。
 
习近平强硬放话问责后,孟建柱今年1月表现得“有作为”,政法系统变动频频。敏感时刻,亲习近平阵营的财新网刊文影射中共司法系统黑幕。习近平或进一步清洗政法系统。
 
财新网频发敏感性文章替习阵营发声
 
大陆财新网隶属于财新传媒,其总编辑胡舒立与王岐山、习近平的关系不一般。财新传媒属下的媒体频频替习近平阵营发声,发表带有风向标意义的报导。
 
2015年11月5日,在财新传媒举行的第六届财新峰会上,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表示,中国目前面临四大外部风险,并称“这是30年来未有之变局”。
 
2015年11月9日,财新网刊登《财新周刊》的封面报导《清算日》。11月30日,财新网发表呼吁建立“真相委员会”的文章,提及调查独裁政权侵犯人权的罪行、追责、刑事审判,以及“转型正义”等敏感字眼。令人联想文章影射中共江泽民集团对法轮功学员包括活摘器官在内的反人类罪行。
 
2015年11月25日,财新网刊登美国学者福山关于中国民主转型的敏感言论。福山称,现代政治体制有三个要素,需要有强而有力的政府、法律制度和民主责任制。中共是一个强权政府,“但中国还不完全是个法治社会,因为共产党制定法律却不完全受法律的约束”;“正式的民主责任制在中国还不能算有”。福山表示,中国可以仿效欧洲国家,从建立法治社会开始,然后再过渡到民主制度。
 
2015年12月31日,财新网发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永钦的文章《制度之制度层面的变革最重要》。文章称,人类历史上有众多的社会变革,但从大的方面来看,似都不外乎以下三个层次:其一,技术层面的变革;其二,制度层面的变革;其三,制度之制度层面的变革。此文标题及内容谈及“制度之制度层面的变革”、“宪政制度”等敏感话题,已触及中共独裁体制。
 
2016年1月25日,财新周刊第4期发表了胡舒立的评论文章《补短板,先抓政府转型》。文章认为,对于中国经济完成两个转变(从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从规模扩张式发展转为质量效益型发展)的任务来说,政府转型其实是目前最大的短板。文章呼吁,在过剩产能难去、金融风险积聚、企业利润率走低等背景下,其出路在于改革,在于政府职能和经济结构进一步转型。
 
来源:阿波罗网白梅综合报道
 
2016-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