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红二代”美国出书 揭秘周永康、薄熙来政变始末
薄熙来(左)和周永康受审场面。(新唐人合成)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7月05日讯】最近,一本由中共“红二代”出版的英文书籍《China Duel》(中国对决),在美国出版,该书披露了周永康、薄熙来的政变始末。 周永康政变败露 胡锦涛调兵包围 据美国之音报导,该书作者向阳是一名红二代,他的父辈在政界、军界身居高位,他的家族与薄熙来家族交情匪浅,他和父亲甚至参与了周永康等人密谋的“宫廷政变”。...
日前,中国经济网在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一周年报道称,“南水”已占京城每日供水量的7成以上,达到5亿立方米。此前英媒曾报道,南水在抵达天津时基本上已无法利用。南水北调工程无基础的可行性报告数据,决策依据的仅仅只是毛泽东的一句话。此工程从筹建之初就备受诟病。除了耗资巨大,其给环境带来的污染更是无法挽回。
“南水”占京城每日供水量的7成以上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全线正式通水,中国经济网在通水一周年报道称,南水润泽了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沿线19个大中城市,6000多万人喝到了甘甜的南水。据报道,目前“南水”已占京城每日供水量的7成以上。
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取用“南水”水量达到5亿立方米,占城区供水总量的百分之56.2。
而英国路透社2014年10月13日报道,南水北调的第一阶段将水资源引向以重工业为主的东北,但这些水在抵达天津时基本上已无法利用,因为调水沿线经过污染区,水中携带大量污染物和沉积物。
南水北调基本资料
南水北调工程总投资额5千亿元,总工期长达50年。这个工程有三条调水路线,即东线、中线和西线方案。南水北调工程比三峡工程大2.5倍。
南水北调工程缺乏最基础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数据,决策依据的仅仅只是毛泽东的一句话。据称毛泽东在1952年到黄河考查时称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要从南方借一千亿的水。到长江视查时就说建三峡水库。而一千亿相当于两条黄河的水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计划每年为北京提供10亿立方米的水。
南水北调:一江污水向北流
2001年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打着为北京奥运会提供清洁水的旗号,南水北调工程急急忙忙上马。此工程从筹建之初就备受诟病。除了耗资巨大,其给环境带来的污染更是无法挽回。
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自2002和2003年相继开工,有关专家和环保部门不断地发出警告,指工程会严重破坏流域生态环境,水质也会迅速恶化,发生严重水污染问题。早在2006年,淮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就提出,东线工程可能会使干线水质迅速恶化,发生严重水污染事件。
2013年11月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鄂竟平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访问时承认,南水北调工程的基础性工作没做好。所谓工程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基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著名水利专家王维洛曾撰文论证,为了把10亿立方米/年的水(相当于永定河的流量)引入北京,引水渠道要横穿中原700多条自然河流,打破这些河流的自然规律。其隐患比三峡更大、威胁的面积更广,很有可能成为中原大地的灾难根源。
《财新网》报导,多名学者指出,作为中线源头的汉江,中线调水后,汉江襄樊段水位下降严重,水污染将加重,水生鱼类可能大幅减少。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南水北调后或将导致长江入海口遭受更大程度的咸潮倒灌,从而影响上海的饮用水质,造成水源危机。
2014年6月6日,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被免职。《财新网》曾报导仇保兴的署名文章,文中写道:“随着调水规模越来越大、距离越来越长,带来了调水越来越困难、调出地水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等诸多问题;同时,外调水工程量大、投资和运行成本高,调来水与当地水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越来越多,一些地方出现了调来水与当地水成分差异导致自来水管道内的水垢溶解析出,形成了新的污染,且相当难以治理。所以,以长距离调水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陷入困境。”
路透社去年10月13日报道,中线工程不仅取水处的丹江口水库污染严重,流经的河南淮河流域更是癌症高发区。水库水面垃圾漂浮,上游陕西安康市紫阳县的城市污水更是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位于河北几个村落的南水北调工程雨水导流渠甚至变成污水沟,污水呈墨绿色且散发臭气,距南水北调明渠不到10米。
去年12月19日,署名马可安的美国物理学博士网上发表题为《南水北调通水即失败》、《南水北调工程已然完全失败》两篇文章。文章称,南水北调工程是完全失败的“烂尾工程”,正如已经运行的东线一样,建成后就基本搁置不用。
英国BBC报道指出,在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和中线即将竣工时,人们发现这个花费了数千亿人民币的南水北调工程缺乏最基础的数据。人们竟然不知道作为水源的汉江到底有多少水可调,不知道北京缺水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不知道水源地污染的确切程度,更不知道水污染何时才能得到治理。
来源:阿波罗网白梅报道
2015-12-14
© Copyright 2019 我爱中华 中华复兴 All Rights Reserved.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