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丁肇中今天发表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宇宙射线在高能量时会出现新的反电子源,并精确测出反电子分率随能量增加的增速,有可能证明宇宙暗物质确实存在。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院士,18日在瑞士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宇宙暗物质可能确实存在。(资料照片 王英豪摄)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院士,18日在瑞士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宇宙暗物质可能确实存在。(资料照片 王英豪摄)
  
丁肇中今天在日内瓦欧洲粒子物理中心(CERN)发表最新的高能量宇宙射现电子与反电子研究成果。
  
他表示,“阿尔法反物质太空磁谱仪”(AMS)分析国际太空站(ISS)测得的410亿件初级宇宙射线,并测量能量在5亿到5000亿电子伏特的反电子分率发现,在80亿电子伏特时,反电子分率会开始快速增加,显示有新的反电子源存在,并精确测出此一增加速率,发现并无明显的尖峰存在,反电子分率也是各向同性,强烈显示高能量的反电子可能不是来自某些特定方向。
  
丁肇中表示,精确测量反电子分率对瞭解暗物质的来源十分重要,暗物质的本质,只会反映在反电子分率多出的特徵上。
  
这项研究已经确认第一到第四特徵,与质量在1兆电子伏特量级的暗物质粒子(超微中子)的存在相符。AMS正在研究第五项特徵,亦即反电子分率在转折点上的下降速度。
  
丁肇中1995年开始主持AMS实验计划,2011年成功将AMS送到太空站,进行暗物质研究,寻找反物质、暗物质与宇宙射线的起源。包括欧洲、美洲与亚洲在内共15个国家参与AMS建造与研究,
  
台湾也参与这项计划,并且是AMS亚洲监控中心所在地,由中研院院士李世昌,以及中央大学教授张元翰、中研院副研究员灰野祯一主持,对侦测器建造与当前的数据分析做出主要贡献。
  
来源: 自由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