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的收购价格全线下跌,小麦甚至是“断崖式下跌”,本就收入微薄的农民损失恐超千亿,这是自胡锦涛时代以后前所未有。中国有全球最多的14亿人口,中国漫长的历史证明,当粮食出现危机时,中国必将动荡。现在三大主粮罕见全线下跌,如下跌趋势没有制止,则其影响力远超农业,甚至可能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20151017932989879834983223
 
 粮价暴跌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稳定之基,中国农业的死胡同
 
据陆媒报道,今年中国的玉米收购价格整体下跌20%以上,最高跌幅较达30%,情况历史罕见。北方的主粮小麦收购价也大幅下跌,《华夏时报》称小麦价格遭遇“断崖式下跌”,有的地方甚至从1.2元人民币(1人民币约合0.157美元)每市斤,下降到1元人民币以下每市斤。南方主粮水稻虽下降幅度较小,但降价趋势明显。
 
中国粮价暴跌有其必然性。在国民收入整体上涨的情况下,粮食价格不涨反跌,是因为中国粮食的人力投入与产出比一直处在低效率阶段,而农业效率低下的根源在于已经实施三十年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施之初确实解放了生产力,大大提升了粮食产量。但时过境迁,在农业效率提高,大农场农业成为时代潮流的情况下,联产承包责任制束缚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小农经济是中国农业的死胡同。联产承包责任制造成土地按人头分配承包,农用土地被分成一个个的小块。因土地小,经济规模就小,造成了无论滴灌喷灌技术还是大型农用机械或农用飞机都难以推广,进而造成农业生产率低下。与中国相似的还有大革命之后的法国,法国的小农经济造成农民收入长期低迷。但小农经济事关农民切身利益,打破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大农庄经济,这虽然在胡锦涛时代就已提出,但遭到了农民的集体抵制,到现在也未成功推行。
 
中国领导人历来重视粮食问题。自胡锦涛时代开始,中央的一号文件已经连续12年聚焦农业。无粮不稳,无工不富,粮食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政府为避免粮贱伤农的问题,避免农民弃地弃粮,在全国推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从温家宝政府开始,中国不仅取消农业税,还发放农业补贴。但在粮食进口逐渐放开的情况下,进口粮对中国粮食的冲击日益严重。2014年中国谷物进口猛增78.6%,2015年谷物进口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81.2%最低收购价政策日益成为政府的财政负担。
 
习、李联手维稳定
 
粮价下跌不仅影响农民收入,还拖累经济增速。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称,去年玉米的利润是460亿,今年利润则是负977亿,较上年的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仅此项下降1437亿元。如果加上小麦和水稻的降价影响,农民收入受削减的幅度更加巨大。农民收入降低,直接影响农村的消费,也影响中国的内需稳定。马文峰说,今年粮价大跌直接影响消费市场,或影响到GDP的增速1个百分点。
 
早在2015年初,习近平就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针对近来中国谷物进口增加影响国内粮食价格的问题,习近平说“国际市场上粮食贸易量每年只能提供2亿多吨谷物,而中国谷物消费量每年超过5亿吨,绝对无法满足我们的需要”,即便国际供给能满足国内粮食需求,但那“几乎等于把我们的生命交给别人了”,因此必须保障粮食安全。
 
习近平解决粮食安全的长远之策是发展“大农业”。习称,虽然脸朝黄土背朝天代表的是一种坚毅的力量,但并不利于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大农业的思想就是要把农业资源集约化”,这一点是发展目标。根据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习近平访美带回农业发展的“大礼包”,中美签订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备忘录的内容,中国将引进美国的农业技术和粮食安全检验标准,在中国发展现代“大农业”。
 
和习近平不约而同,李克强也在近期频提农业。李克强解决当前粮食降价危机的方法,是“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其核心思想是“不拘一格地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质也是发展多种形式的“大农业”。李克强称,“土地里也能产出黄金,但这要有条件,小块的一亩三分地不行,还是要大块、要规模效益”。习、李不约而同提出“大农业”的发展思路,这不是两人的默契,就是中央针对粮价下跌确认了针对政策。
 
习近平、李克强的应对之道,虽然适合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但都是长期见效的治本策略,对当前粮价下跌难以形成时效。有传闻称,国家将在全国规模内提高明年的粮食最低收购价,并且在粮食主产区扩建、改建粮仓,以此保证粮价的稳定,维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提出粮食安全的议题,提议将“粮仓”变为“厨房”,实现粮食加工的产地化,进而提高粮食的市场价格。
 
信源:余乐博客
 
2015-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