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鳖为1997年4月28日在长江边燕子岩处捕获,背部刻有“大宋丁丑年四月”字样。
 
也许因为不适应环境,也许是它年限到了,老鳖在寺庙里只养了3天就死了。
 

宜宾李庄慧光寺中的千年老鳖(网络图片)
宜宾李庄慧光寺中的千年老鳖(网络图片)
 
四川宜宾李庄慧光寺里存着一只颇具传奇色彩的老鳖,据说它曾存活了近千年,被人捞起时身上就有“大宋”字样刻字。
 
尽管老鳖在10多年前死去了,不过因为这只老鳖的传奇故事,很多游人都会慕名到慧光寺一睹它的风采,不少市民将其视为吉祥的象征。
 
被发现时老鳖背部有“大宋”字样
 
李庄慧光寺内保存的这只老鳖,陈列在装满福尔马林的玻璃缸里,脖子伸得长长的,巨大的甲背上斑斑驳驳,依稀能看见一些黑色字体。
 
另外,老鳖甲背上有几处已经在慢慢开始腐烂。
 
在玻璃缸旁边的墙壁上,贴着一张标题为“大宋放生千年鳖”的宣传单:此鳖重13.2斤,是七九九厂一工人于1997年4月28日在长江边燕子岩处捕获,据当地老渔民说,在长江上游尚未发现如此大鳖,此鳖背部刻有“大宋丁丑年四月”虽有些模糊,但还可辨认的字样,说明此鳖是当时放生时所刻,
 
在李庄教书的李老师说,15年前,他刚毕业时在李庄中学实习,看到过这只鳖。“那时,它还是活的,在寺庙门口的一个大水缸里,偶尔游上两圈。后来没多久,它就死了。”李老师说,这么大的鳖,他在其他地方还没见过。
 
差点被宰好心人把它买下放生
 
说起这只鳖,寺庙里的僧人和居士们很有兴致,一边整理香烛,一边绘声绘色地说开了。
 
大家说,它是宋朝皇帝放生的,到现在有1000多年历史了。
 
一位僧人说,当时有一个工人在长江里抓到这只鳖,就卖给了一个饭店老板,老板准备要把它宰了卖肉。
 
这只鳖很有灵性,似乎知道自己要面临的下场,整天闷闷的,不吃东西,也不动弹。
 
饭店隔壁住的一家人很有慈悲心肠,就提醒老板把它放生了。老板不答应,于是他出了2000元说买下送到寺庙放生。
 
“当时它放养在门前一个大水池里边。”家住寺庙旁边的李奶奶说,这只鳖送来的时候,去看热闹的人挺多。“它背上的确刻着几个黑色的字,但大家都不认识。”
 
很有灵性庙里师傅说它能懂人话
 
谈到这只鳖,庙里的一位师傅晃动着右手,显得很兴奋。“放生人把它送来以后,临走之前对它说‘你如果真有灵性,就绕着水池游一圈吧,再和我们握握手’,它好像真的听懂了,马上绕着池子游了一圈,然后把自己的右前腿搭在池子边上,伸着脖子,眼睛睁得很大,还流了眼泪,也许是对救命恩人表示感激。”
 
一直住在李庄镇的何文钦今年68岁,他说:“庙里有时候给它喂些米饭,有时候把青菜叶撕得细细的喂给它,它还挺爱吃苹果,把苹果切成薄片喂给它,还能吃好多。”
 
王阿姨也曾经带了些肉去喂它:“它喜欢吃瘦肉,我喂过它两次。然而在寺庙里只养了三天就死了,也许因为不适应环境,也许是它的年限到了,有点可惜。”
 
庙里的师傅介绍说:“这只鳖去世后,庙里决定保存它的尸身供人瞻仰。”
 
老鳖简介
 
宜宾李庄慧光寺里保存着一只颇具传奇色彩的老鳖。
 
慧光寺宣传单上这样描述:此鳖重13.2市斤(斤),是七九九厂一工人于1997年4月28日在长江边燕子岩处捕获,据当地老渔民说,在长江上游尚未发现如此大鳖,此鳖背部刻有“大宋丁丑年四月”虽有些模糊,但还可辨认的字样,说明此鳖是当时放生时所刻,至今有上千年的生长期。
 
慧光寺里的师傅说,这只老鳖很有灵性,在和放生人作别时,好像听得懂人话一样,按放生人的要求绕着池子游了一圈,还流了眼泪。
 
按老鳖身上刻字算它至少活了720年
 
被称李庄“活字典”的左照环老师说:“当时它的背上刻着‘大宋丁丑年四月’,应该是有人放生的。历史上的宋代共有6个丁丑年,即北宋的太平兴国二年(977),景裕三年(1037),绍圣四年(1097);南宋的绍兴二十七年(1157),嘉定十年(1217),景炎二年(1277)。因此,即使是北宋最后一个丁丑年的1277年,到捕获它时的1997年,也有720年,加上放生前的未知的时间,也许这只老鳖的年龄接近一千年。”
 
宜宾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安全工程学院动物学教授李操说,若要鉴定这只鳖是否存活了一千年,可以通过脊椎骨鉴定生长年龄,类似于测骨龄,然而这会破坏它身体组织的完备。
 
浸泡药水效果减弱鳖背出现腐烂情况
 
李操介绍,龟类属于变温动物,有很多与众不同的身体结构和生理机能。龟类还有嗜睡的习性,一年要睡上10个月左右,既要冬眠又要夏眠,这样,新陈代谢就显得更为缓慢,能量消耗极少。
 
同时,龟类都有一副坚硬的甲壳,使其头、腹、四肢和尾都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以免受外界的伤害,使得龟类寿命较长。
 
李操还提醒说,福尔马林是可以长期保存动物身体组织的,如果这只鳖的甲背处在开始腐烂,说明药水效果在慢慢减弱。由于春夏冷热交替,外界空气必定会破坏玻璃缸的密封度,因此药水需要定期更换,以便于长期保存。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5-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