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红二代”美国出书 揭秘周永康、薄熙来政变始末
薄熙来(左)和周永康受审场面。(新唐人合成)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7月05日讯】最近,一本由中共“红二代”出版的英文书籍《China Duel》(中国对决),在美国出版,该书披露了周永康、薄熙来的政变始末。 周永康政变败露 胡锦涛调兵包围 据美国之音报导,该书作者向阳是一名红二代,他的父辈在政界、军界身居高位,他的家族与薄熙来家族交情匪浅,他和父亲甚至参与了周永康等人密谋的“宫廷政变”。...
由于其根本性问题还未解决,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显现,202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仍将继续下行。图为示意图(视频截图)
3月9日,中共住建部部长倪虹在记者会上声称,去年四季度全国新建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实现正增长,今年1—2月份以来,房地产市场正保持止跌回稳的“积极”势头。官方的说法引发了公众广泛关注,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已到底部,2025年市场能否迎来触底反弹。本文认为,房地产市场并未迎来触底反弹,由于其根本性问题还未解决,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显现,202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仍将继续下行。
官方称,2025年2月份,从环比看,70个大中城市中,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总体稳中略降,其中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从同比看,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降幅均继续收窄,并由此得出房地产市场已经“止跌回稳”的结论。
然而,通过分析中共统计局的数据我们能够看出:房地产市场并未止跌回稳,所谓的稳中略降、一线新房上涨和同比降幅收窄未触及企稳本质(即房价下跌趋势停止或逆转),若官方据此宣称“止跌回稳”,与事实不符。数据显示,房价全面下行(尤其二三线和二手房),市场并没有触底的迹象。
从环比看,2月份一线城市新房价格微涨但存在分化(如广州下跌0.2%),二手房微跌(从1月上涨0.1%转为下降0.1%),总体并未全面企稳;二线城市新房微跌(从1月上涨0.1%转为持平),二手房跌幅扩大(下跌0.4%),整体趋势下行,未现止跌迹象;三线城市新房和二手房均持续下跌(下跌0.3%和0.4%),且跌幅扩大,跌势加剧。
再从同比看,一线城市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销售价格分别同比下降3.0%和4.9%,二线城市分别下降4.7%和7.4%,三线城市则分别下降5.9%和8.0%。这表明房地产市场仍处在下行周期中,房价普遍下跌、幅度逐级扩大,二手房跌幅超过新房。
数据显示,2025年1—2月,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07亿平方米,同比下降5.1%,销售额为1.0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下降2.6%。同期,二手房的挂牌量持续上升。
麟评居住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2月份,全国重点城市二手房挂牌量突破200万套。在挂牌量上升的同时,二手房成交均价却继续下跌,且房价下降城市数量有所增多。这表示房价尚未企稳,下跌仍在持续。
而房价持续下跌,销售继续低迷,加速了房企危机。近日,A股、港股中共90家内地房企预告2024年全年业绩,仅有三成预计尚能盈利,而亏损者的数量则是前者的两倍,有多家房企全年亏损超过百亿。
以房地产界的“优等生”万科为例,2025年开年,就被爆深陷流动性承压与偿债的泥潭。1月27日,万科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公告显示,预计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约450亿元,同比下降470%。2月10日,大股东深铁集团向万科提供28亿股东借款,万科以所持物业公司万物云市值40亿元的股票提供质押担保。然而,万科的还债压力依然巨大。数据显示,2025年万科境内外到期债券共9只,总规模达215.9亿元。其中,境外债兑付高峰在5月份,当月将有4.55亿美元需兑付。
另一个房企巨头碧桂园也在采取措施加快境外债务重组进展。1月9日,碧桂园发布公告,称其境外债务重组提案关键条款已与由七家知名银行(均为长期业务伙伴)组成的协调委员会达成共识。若得以落实,有望使碧桂园大幅实现去杠杆化,包括减少债务、延长还债期限、降低借贷成本。截至2023年12月31日,就境外债务而言,碧桂园境外应占有息负债总额(不包括应计利息)约164亿美元。预计公司在2024—2039年可用于境外分配的净现金盈余介于200~250亿元。碧桂园的股票已在2024年4月2日于联交所暂停买卖。
债务重组只是推迟违约时间,只有当房地产市场企稳、购房需求恢复,房企通过卖房回笼了资金,债务问题才能得以真正解决。克尔瑞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期50家样本房企的加权净负债率为89.26%,相较于期初提高了4.26个百分点。这表明房地产企业整体债务规模依然居高不下。
面对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下滑,中共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救市措施,试图维持房价、稳定市场,甚至连最高层都首次公开喊话,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然而,市场依旧持续下滑。原因很简单,中国房地产市场面临的问题并不仅仅是短期资金或政策问题,而是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全面衰退已经无法否认,2025年更没有止跌回稳的迹象,这并不是某些城市的个别问题,而是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系统性问题。
第一、供求结构失衡加速,空置房屋数量惊人。2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为7.99亿平方米,同比增长5.1%。据克而瑞监测数据统计,1月份多个重点一二线城市新房去化周期仍超过20个月。这意味着即便房企不再盖房,库存数量庞大的房子就足够卖二年。
而房企却依然继续推高供给量,亟待通过销售新楼盘来缓解资金链压力。这种恶性循环让库存压力越来越大,过剩的供给进一步加深房价下行的压力。据市场估计,中国约有多达9,000万套空置住房。其中,有3,100万套是建成但从未出售的,有5,000~6,000万套住房已被购买,但仍然空置。
早在2023年9月,中共住建部原副部长贺铿就曾公开表示,中国房地产供应过剩,14亿人可能都住不完。而城镇化增速的趋缓,人口出生率的下降,老龄化的加速,进一步加剧了供需失衡问题。
2024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提高到67%,同时,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2023年,全国出生人口数量仅902万,已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同期,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达15.4%,预计到2035年达到25%,2050年超过30%,
因此,无论全国各地政府出台多少刺激措施,都难以有效缓解这种结构性的供求失衡,而购房者信心不足则让房地产市场前景更加黯淡。
第二、市场信心受损、迟迟无法恢复。2021年房地产巨头恒大债务违约、宣布停工,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推倒了整个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信任基础。此后,富力、融创、佳兆业、碧桂园等多家知名房企相继出现债务危机,引发市场集体恐慌,直接打击购房者的信心。
过去20年,由于房价只涨不跌,买房成为中国人实现财富增值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大多数家庭来说,买房不仅是为了居住,更是为了博取升值空间及保值。但随着房价持续下跌,人们逐渐意识到房子不再是赚钱的工具,反而变成沉重的财务负担。
虽然中共政府出台了各类救市政策,消费者仍不看好未来房价,认为价格还有继续下跌的空间。这种悲观预期导致购房需求下降,大部分购房者都在持币观望而不是急于上车,这与十年前的全民“抢房大战”形成鲜明对比。
根据中指院数据,2024年全国各地政府出台政策多达780项,包括取消限购/限贷、降低首付比例、降低房贷利率、减免交易税费、放松限售、优化限价、发放购房补贴等多个方面。过去,拚命宽松的货币政策或财政补贴能激起短期市场活跃,但现在已再难产生效果。
即便中共政府出台更多救市政策试图稳定市场,但这些措施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问题。中国房地产行业已处在去泡沫化、去杠杆化的艰难时期。在未来几年内,市场的阵痛只会加剧,中国房地产市场仍将继续下行,而房价的下跌还远未到底。
作者:萧易 来源:大纪元
© Copyright 2019 我爱中华 中华复兴 All Rights Reserved.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