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4日恒生指数报21251点,一天跌1158点或5.17%,成交1389亿元。这是连续第七日下跌,一些投资者担心巨熊已在张牙舞爪。港人最为关心楼市动向,楼价趋跌是下一波?
 
05c2d15c095615e0796a31563c3eafe8
 
作为香港投资人,愈来愈难以捕足资产价格的去向。黄金由2011年8月每安士1913美元,四年后跌至昨天(8月24日) 1151美元。人民币长期单边升值的游戏,已经停止,由2005年100港元兑106.49元人民币,升至本月初80元人民币,至近两星期突然急贬至82.67元人民币。今年股市4月一度创近年新高至28433点,岂料打回原形,大跌7000多点至21000点边缘。处于价格颠峰的楼市,走势如何?正是香港投资者的焦点,也是有意置业者所关注的。
 
香港楼市,节节上升。中原城市领先指数今年飙升至144点,比较十年前只有55点,升幅2.6倍。港岛楼价上月每平方米平均18万港元,一年升17%,相当疯狂。 2008年金融海啸时股市大跌,之后楼价趋升。现在楼价每每破顶,终要下跌来吗?
 
价高市弱、发展商急散货
 
楼价升不停,港府于几年前开始实施多项「辣招」,以加税阻止投资者入市,为真正用家创造有利条件。但是,楼价升势仍未能遏止,并呈现了一些特殊现象:
 
1)价高但市况不热
 
楼价高昂,但成交并不热烈。2013及2014年本港住宅整体成交量是1997年以来最低,分别只有约50,700宗及63,800宗,远低于两个楼巿高峰期1997年 (约172,700宗) 和2010年 (约135,800宗) 的水平。事实上,这比2011和2012年每年逾80,000宗低逾两成。这反映了市民入市,非常审慎。
 
2)发展商增推一手单位散货
 
2005年一手楼成交量占整体住宅成交量15%。自2011年该比例持续向上,2014年增至26%(达16,900宗,是2008年以来新高);今年4月及5月更达35%。在整体成交量处于低水平的情况下,一手楼占整体成交比例却上升,这反映了发展商在楼价高企之际积极散货。近一年半以来,发展商开售新盘时,往往提供「回赠」、「优惠」或「二按贷款」。以往新楼溢价可高二手楼15%,现在已几乎拉平。
 
令人担心:楼市摇摇欲坠
 
展望未来,多项因素显示楼市颠峰难以持久:
 
1) 楼价颠峰,市民难以负担
 
香港楼价已成为全球最难负担的城市。美国研究机构Demographia今年初公布年度国际楼价负担能力报告,五年来香港楼价负担比率均占榜首,是家庭入息中位数17倍,成为该研究历来最高的指数;远超排第二位温哥华10.6倍,排第三是澳洲悉尼9.8倍。这说明了港人置业负担异常沉重。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提及香港「供款与入息比率」,一般家庭供款负担达月入54%,计算是以“月入处于私楼家庭中位数,以市价购买一个45平方米单位,七成按揭,供款期20年”,一旦按息上升3%,供款负担会升逾七成水平。
 
2)家庭债务比率近乎警戒线
 
瑞银证券亚洲经济分析师刘醒威认为,楼价连年上升,但市场却低估了本港家庭的负债风险,家庭负债占GDP比率高达67%,大幅高于2008及1996年时的51%及43%。家庭负债当中七成属按揭,其余30%是消费信贷。由于债务水平高企,息率只要微升,香港家庭的还款负担也明显加重;如贷款利率增加200点子,家庭还款额占私人消费比重就会升至13%。
 
3) 未来供应增加
 
2003至2009年间,政府曾暂停主动卖地,埋下了几年之后供不应求的祸害,导致近年楼市急升。期间新增住宅土地可供兴建的单位数目平均为一年10,400单位,均落后于同期一手楼年均18,500单位的成交量。这七年间的土地供应量与一手楼吸纳量之间的落差超过四成(缺口达56,700个单位)。据官方资料估计,未来三至四年的潜在一手楼供应量将高达81,000个单位。明年落成量将会达到约20,000个单位,较过去十年的平均数高约七成。
 
楼市一旦下跌,一般市民最伤痛
 
过去一年多,二手楼价升幅很大程度是由小型单位带动,原因是金额较低易于融资,“无壳蜗牛”急于上车,因此巿价屡见「破顶」。事实上,“40平方米以下”及“40至70平方米”的单位在2014年 升幅分别为15.2%和14.1%,而同期「70至10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以上”单位,升幅分别只是7.7%和6.4%。值得注意的是,未来三至四年潜在81,000个住宅单位供应中,将以中小型单位为主,其中实用面积70平方米以下和70至99.9平方米的单位,分别占约69%和18%(合共70,600个单位,即约87%)。令人担心楼市一旦下跌,刚「上车」的小市民便遭受重创。
 
近日股市连泻,市场忧虑经济前景,楼市已受阴霾困扰。太古城海景单位减至1765万港元沽出,与一周前同类成交跌565万元;另外,西湾河新盘柏汇,昨天股市大跌一千点之际,一口气录得4宗挞订。股市不稳,人心虚怯,楼市摇摇欲坠。投资者关心:一旦沽楼,在近乎零利率之下还有其他更好投资工具?有意置业者关注:楼价跌幅可多大? 这都不容易找到答案。
 
信源:BBC
 
201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