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全面放缓超出市场预期。(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中国在一周内连续发布的经济金融数据显示,物价上涨、工业下行与乘用车销量下跌等,在贸易战的影响下,经济全面放缓超出市场预期。

11月11日,中国央行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10月新增信贷及社会融资双双大幅低于预期,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613亿元,创下2017年12月以来新低;当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8.4%,10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50.59亿元,同比增长12.4%;让市场意外的是10月社会融资的大幅低于预期,6,189亿元的水平与近几年历史同期相比都属于较低水平。分析人士表示,实体融资需求整体疲弱态势不改。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分析师陈冀在研报中写道,M1低位徘徊,社融弱于信贷,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大的背景下,制约因素仍在于需求不足。

长城证券首席债券分析师吴金铎认为,数据走弱主要原因在于:1、当前实体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使得人民币贷款需求下降。工业增加值和制造业景气度下滑,基建和地产数据都未明显改善,供需均弱,是人民币贷款需求下滑的主因。2、10月以来货币政策中性偏紧。10月尽管有MLF调降5个基点,但多次公开市场操作落空,TMLF缺席,以及LPR未调降,显示资金面偏紧。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1月11日公布10月乘用车销量为192.8万辆,同比下滑5.8%。面临经济增长放缓,以及中美贸易战所导致的需求疲软,中国汽车市场正在连续第二年紧缩。今年1至10月乘用车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跌11%。

包括乘用车、卡车和大巴在内的汽车销售总量10月下滑0.6%,至230万辆。自2018年6月以来,中国每个月的汽车销量都是负增长。

中国国家统计局11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出现三年来最大的跌幅。由于需求下降和贸易战的影响,中国制造业持续疲软。

PPI是反映企业盈利状况的一个主要指标。10月份,该项指数年比下跌1.6%,这是2016年7月以来的最大跌幅,高于分析师们预期的下降1.5%。

工业的通货紧缩问题因原材料价格的下跌而加重,与10月份制造业活动萎缩的其它指标大体是一致的。中国官方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经连续第六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下。

《路透社》引用长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赵伟的话说,“总体需求依然承压,PPI层面的通缩可能会持续下去”;“PPI或许会保持在一定的负增长区间之内。”

与此相反,10月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却出现八年以来的最大升幅,达到3.8%。推升这一指数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包括猪肉在内的一些民生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

西南证券首席分析师杨业伟对媒体表示,9月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环比跌幅虽然较7、8月有所收窄,但环比依然下跌,显示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并未见底,这意味着未来猪肉价格存在继续上升的压力。同时,随着中国新年猪肉需求高峰来临,猪肉价格上涨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

造成中国猪肉供应严重短缺的原因是非洲猪瘟。这场灾难的爆发给中国的养猪业带来了毁灭性打击,数百万头猪死亡,养猪者也失去了增添养猪数量意愿,非洲猪瘟对中国猪肉市场的影响还没有结束。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缩写作CPI),在经济学上,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它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之一。一般定义超过3%为通货膨胀,超过5%就是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CPI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