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有一幅名画《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描绘的是北宋时期的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繁荣景象,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后来在明代的时候,著名画家仇英画了一幅《南都繁会图》,描绘的是明朝旧都南京的市井繁荣景象,被誉为是南京的《清明上河图》。然而这幅500年前的古画中,放大10倍后却发现了一个戴眼镜的男人,真够诡异的,难道是穿越了吗?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幅画的历史,作者仇英出生在一个贫寒之家,没怎么上过学,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漆工,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明代著名的绘画大师,他与沈周、文徵明、唐伯虎并称为“明四家”。仇英画《南都繁会图》的具体时间不明,但是根据仇英的生平,可以推断出这幅画大约是在1520年左右画的,已有大约500年历史。

明代画家仇英

这幅画长350厘米,纵44厘米,被珍藏在国家博物馆,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但是这幅画因为时间久远,磨损得很厉害,很多地方已经模糊的看不清楚了,所以博物馆就把它保存起来,一直没有展览过。直到南京为了开发秦淮河文化资源,两次前往北京求此画,在国家博物馆的帮助下,才获得了这幅画的扫描件,我们才得以看到这幅古画。

《南都繁会图》中生动地描绘了明朝永乐年间,南京秦淮河两岸的商业兴盛。画面中出现了郊区、农田、城镇、街市以及皇宫等地。画中的建筑也非常多,寺庙、衙门、戏台、民宅、牌坊、城门等。商铺也多,比如茶庄、金银店、药店、澡堂、肉行、粮油店等。此外河中还有运粮船、龙舟、渔船等。并且画面中还有100多个商店门面以及牌匾,共出现1000多个身份不同的人物,商人、渔夫、戏子、男女老少等。展现出明代南京繁华、富庶、热闹的市井生活画面。

仇英《南都繁会图》局部

但是将这幅画放大10倍后,却在画面的局部发现了一个戴眼镜的男人,这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南都繁会图》是500年前画出来的,那个时候怎么会有眼镜这种高科技呢?难道是画家穿越到古代了吗?

《南都繁会图》放大10倍后

带着这个疑问,笔者翻了几天资料,终于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眼镜这种高科技竟然是中国最早发明的!南宋的作家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中这样记载:“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这里说的“叆叇”指的就是老花镜。赵希鹄生活在1170年至1242年之间,这属于13世纪前半叶,而西方关于眼镜的最早记载则是13世纪后半叶。而到了明朝,眼镜就比较常见了,明朝的文学家田艺蘅在《留青日札》中这样写道:“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节,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

而西方有关眼镜的记载时间恰好比中国晚了四五十年,那有没有可能是由中国传到西方的呢?那么是谁在13世纪后半叶把我国的“高科技”带到国外的呢?南宋于1276年被元朝灭亡,元朝的时候,有个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了中国,后来他把在中国的见闻写了一本书,叫做《马可波罗游记》,书中有这样的记载:1260年的时候,中国的老年人看小字时都戴眼镜。马可波罗在元朝做官17年后,就返回了故乡意大利。而西方记载的关于眼镜最早的出现地也是意大利,时间和地点都非常吻和,所以说眼镜很有可能就是元朝的时候,由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到意大利的。

既然我们在南宋的时候就发明眼镜了,那么在明朝画家仇英的画作《南都繁会图》中,发现戴眼镜的男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来源:国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