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4月30日证实,朝鲜最高领导人恩金正恩将缺席5月在莫斯科举行的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佩斯科夫说,朝方通过外交渠道向俄方传达了上述决定,这与朝鲜内部事务有关。
  
而在此前的4月27日,正在朝鲜访问的朝俄政府间贸易经济和科技合作委员会俄方委员长、远东发展部部长加卢什卡向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赠送了礼物。同日,俄罗斯水力发电公司董事长叶夫根尼多德也转交了公司赠送给金正恩的礼物。
  
俄罗斯总统助理4月22日尤里乌沙科夫证实,经过和朝鲜代表的接触后确认,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将赴莫斯科,目前相关行程正在安排中。今年1月,俄罗斯就高调宣布邀请金正恩出席二战胜利70周年活动。
  
金正恩接班之后,为何迟迟不敢出国?一般相信,还是对国内政局不放心。早在今年1月,印尼政府曾宣布,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将出席今年4月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
  
印尼万隆市长利德万当时表示:“这让我们有些紧张,因为他是这样一个极具争议的领导人。”利德万说,金正恩的出席让他压力很大,安保问题必须保障,“在这之前金正恩从未出国访问,一旦他到达万隆,会为这座城市甚至整个国家赢得全世界瞩目”。
  
然而金正恩最终并没有成行,印尼外交部3月26日确认,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将不出席4月下旬在印尼举行的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印尼外交部官员阿迪亚特韦迪当日表示,印尼仍然期待金正恩改变主意,“离活动举办还有将近一个月,在这期间一切都能重新安排。”
  
4月1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了是否邀请金正恩出席抗战胜利阅兵。问:中方是否邀请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出席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朝方是否接受了邀请?答:近期我们已介绍,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方将举行相关纪念活动。中方已向所有有关国家领导人发出邀请,欢迎他们参加纪念活动。目前我们正与各国保持着沟通。
  
洪磊的回应显然是一种外交术语,外界根本无法判断中国是否向金正恩发出了抗战阅兵邀请,更不能据此确认金正恩将现身中国参加抗战阅兵台上。洪磊的回应被韩国主流媒体解读为“中国确认邀请了金正恩”。至于金正恩去不去中国,主动权在金正恩手上,金正恩如果不去,中国又过早宣布,岂不是很难堪?因而外交部发言人的回应是有意模糊。
  
金正恩接管政权之后,面临的主要威胁并不是国外而是在内部,至于何时出国访问,将取决于内部政权的稳定,包括重要人事的变动是否完成。至于何时现身国际舞台,年轻的金正恩似乎并不在意。只要在国内巩固了权力、清洗了政敌,国际社会包括周边邻国迟早会接纳他认同他。
  
实际上,在朝鲜任何人都如蝼蚁一般,哪怕是李英浩、张成泽、崔龙海这样的资深元老。因而朝鲜党政军元老的命运,让外界预测起来都很困难。密室权斗往往充满了血腥、残酷和诡诈,这是极权体制所特有的共性,在这个体制下,任何人都是如履薄冰,企图能够善始善终,而能够善始善终的恰恰又寥寥无几。毫无疑问,金正恩正在效法他死去的爷爷金日成和父亲金正日,通过残暴甚至血腥的手段来清除异已或消灭不忠的同僚,包括兄长在内,都难以独善其身。
  
金正恩的恐怖行动在他接班之初就已经拉开帷幕。2010年朝鲜的公开处决次数多达60次,是2009年的3倍。朝鲜劳动党组织指导部第一部长李济刚曾是“金正恩监护人”张成泽的竞争对手,他在张成泽晋升为国防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前几天,即遭遇“离奇”的交通事故死亡。和李济刚一个阵营的组织指导部第一副部长李龙哲也突然因心脏麻痹病死去。
  
曾是朝鲜经济总指挥的劳动党计划财政部部长朴南基和财政相文一峰,也分别于2010年4月和6月被执行枪决。接替朴南基出任计划财政部部长的洪锡亨于2010年6月被免除一切职务,此后也是人间蒸发。铁道相金勇三2010年6月被处决。国家安全保卫部副部长柳京2011年年初被枪决。人民保安部部长朱相成2011年3月突然被罢免。2012年4月前后,国家安全保卫部部长禹东测也下台,人民武力部部长金永春也被消失。
  
韩国国家情报院4月29日透露,金正恩今年又已经处决了15名高官。如副部长级别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副委员长,因就金正恩有关科学技术殿堂的外形设计建议提出异议,于今年2月遭处决。国情院还透露:金正恩执政第一年即2012年处决了17名高官,2013年处决了10名高官,2014年处决了41名高官。朝鲜中央电视台曾播放公开抓捕张成泽的场面,抓捕现场,一众朝鲜高官个个呆若木鸡,无不战战兢兢!
  
朝鲜体制不仅仅是家族的世袭,就象中国延续上千年的封建王朝一样,其政治体制更是政权稳定的保证,包括如何控制人民的思想,用谎言大搞个人崇拜,封锁一切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和信息传播,不允许任何人发表任何不利于政权(即统治者)的言论,更不允许有任何不忠的行为。金正恩曾宣称:“不忠诚党和首领的人,不管其军事才能多么杰出,对我们来说都是没有用的人”。
  
信源:凤凰网博客
  
2015-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