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红二代”美国出书 揭秘周永康、薄熙来政变始末
薄熙来(左)和周永康受审场面。(新唐人合成)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7月05日讯】最近,一本由中共“红二代”出版的英文书籍《China Duel》(中国对决),在美国出版,该书披露了周永康、薄熙来的政变始末。 周永康政变败露 胡锦涛调兵包围 据美国之音报导,该书作者向阳是一名红二代,他的父辈在政界、军界身居高位,他的家族与薄熙来家族交情匪浅,他和父亲甚至参与了周永康等人密谋的“宫廷政变”。...
以上这些埋怨,不是我杜撰,很多是杨绛女士在她的作品中描述的,当然也有些是我个人亲闻和目睹的。
纷乱世代
对于文革和个人的遭遇,钱钟书先生批判得颇为透彻。在杨绛女士所写的《干校六记》中,钱氏写了序,其中说:“《六记》应该遗漏一篇,是‘运动记愧’。具体地说,‘愧’指三类人:随着大伙儿去糟蹋一些好人的人、被批斗而没有胆气出头抗议的人、明知就是一团乱蓬蓬的葛藤账,依然充当旗手、鼓手、打手去判案。”钱先生自言属于第二类。有人借此批评他甘心逆来顺受,但社会如果充满了第一、第三类人,一个良善的文化人能做什么?借用《干校六记》杨绛的话,就是“明知这扇门牢牢锁着呢,推它、撞它也是徒然。”
《我们仨》写钱钟书在回国求职时有不少辛酸经历,例如清华答应聘任,可是却因嫉妒被人借故拖延,他“痴汉等婆娘似的一等再等,清华杳无消息。”他推辞暨南大学英文系主任的求聘,为的是“决不肯夺取别人的职位”、“钟书这一辈子受到的排挤不算少,他从不和对方争执,总乖乖地退让。”不要以为钱氏文字辛辣,得罪人多,实际上他的好友对他了解最深:“人家口蜜腹剑,你却是口剑腹蜜。”工作上被排挤,主要原因还是因才招妬,树大招风。
在那个纷乱时世,你有真才实学,自易受到利用。在《听杨绛谈往事》中,杨绛记述:1950年仲夏,乔冠华到清华借调钱翻译毛泽东选集。这不是一件好做的差事,因为中文编辑与英文翻译几乎同步进行,编定过程中要不断修改。“好在钟书最顺从,否了就改,他从无主见,完全被动,只好比一架工具。”1954年翻译毛选工作告一段落,钱又被借调到古代组选宋诗。宋诗难选,宋代诗人多,诗作更多,又没有一部现成的《全宋诗》,得下大工夫搜辑辨认,遍选宋诗,最终用两年时间完成《宋诗选注》,却被一帮有心人声讨《宋诗选注》的资产阶级观点。这些心灵上的折磨,大概比下放时做捣粪,吃霉白薯粉掺玉米面白窝窝头、因通晓多国文字,在干校被编配派信工作等的身体折磨还厉害。
多人联系
1980年,杨绛女士把她记述夫妇二人在69至72年下放干校的生活经历写成“六记”,交到香港某出版社出版。书成装帧简朴,几十页的一本小册子,但由于写了钱氏夫妇的一些现实遭遇,也记述了文化界中比如何其芳、俞平伯等作家学者的辛酸经历,写得满有泪痕,当时颇引起文化界的关注。由于出版此书为出版社赚了不少名声,主其事者见猎心喜,想透过关系再出钱钟书的文集。要求到了钱先生,使他颇感为难。可能因盛情难却吧,钱先生只好勉强把几篇旧作加上一两篇新稿,凑集成书,并幽默地题书名为《也是集》,算是满足了友人的期望。
自四人帮倒台,国内政治环境比较宽松,文化人和外界交流的机会也较容易。由于钱钟书名气响,不少人都希望透过不同联系,登门求见,或作鸿雁互通等。这些不情之请,为钱先生带来不少烦恼。他曾经作过比喻: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好吃就行了,何必要看生蛋的鸡是什么?但事实上接见过或书信回复过的也不少。
现在不少人当作曾经面见钱氏夫妇是一种荣耀了,在一些回忆文字中总喜欢提一提。我曾经亲眼见到一封钱老亲笔回复几位中学女生的信函,解答一些所谓学习上的问题。这种诚恳的人生态度,和“大学者兼小说家”理应高傲的身份地位总有些不成比例。
对钱杨之亏欠
至于选择不去国,钱氏夫妇说得很清楚。《我们仨》中杨绛说“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但作为国家,这样对待一位才学可能是空前绝后的学者、一位只希冀一个“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的家庭,是否有点儿过份、当中有着浓重的亏欠?
来源:看中国
© Copyright 2019 我爱中华 中华复兴 All Rights Reserved.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