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农业银行开始使用“刷脸取款”。图为9月14日,浙江宁波鄞州区农业银行ATM机“刷脸取款”。(大纪元资料室)

当2017年9月,首款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手机发布后,关于人脸识别这类生物识别的安全性一直备受怀疑。而最近浙江宁波发生的一件事让人对此的担心更进一步。

据成都商报等大陆媒体报导,近日,浙江宁波的袁先生想查看自己银行卡里面还剩多少钱,一查吓一跳,手机上显示自己一万两百多块钱只剩五毛九分钱了,但银行却没有发送短信提示。袁先生急忙报警。

据悉,袁先生是名传菜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住集体宿舍。经过勘查发现,与袁先生同宿舍的刘某和杨某有嫌疑。最后刘某和杨某都承认了自己的盗窃行为。

据两人交代,平时都是一个宿舍的,相处时间比较多,两人都知道袁先生喜欢使用手机刷脸支付的这个习惯,趁着袁先生睡着的时候,中午杨某通过刷脸支付扫走了袁先生一部分钱,晚上刘某扫走了一部分。

据悉,手机人脸识别功能一般是要通过活体检测这一关的,闭眼状态下是无法通过人脸识别的,但袁先生使用的某品牌手机人脸识别的功能不完善,导致了刘杨二人轻松地就盗走了袁先生手机里的钱。

这一事件也引起了不少人对于手机人脸识别、指纹解锁等功能的“恐慌”。

近年来,中共及相关科技公司大力开发人脸识别监控技术,以加强对民众的监控。去年中国新年期间,大陆铁路警方大规模使用人脸识别技术。

随之,这些新科技在商业上的应用也不断普及。

去年2月13日,北京商报报导,在支付宝开放日上海站上,支付宝宣布推出一款“刷脸”支付产品——“蜻蜓”,顾客要将“刷脸”支付产品接入人工收银机,并放置在收银台上,顾客只要对准摄像头就能快速完成支付。

除了支付宝外,同期银联也正式在北京、上海多家商场推出“刷脸”支付服务。据介绍,顾客在付款时无需携带手机和银行卡,也不需要输入密码,直接通过“刷脸”即可完成支付。

而微信此前也早已在深圳、南京等零售商户中上线了微信“刷脸”支付终端。至此,国内三大支付巨头已形成合力,抢滩“刷脸”支付新市场。

但“刷脸”支付在安全隐私方面引起质疑。因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如果这些信息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那么用户个人隐私极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

但针对生物信息对个人信息安全的威胁,早前就有专业人士表示担忧。

上海众人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谈剑锋曾表示,密码丢了可以换,但生物信息是不可再生的,一旦泄露,你不可能再有第二张脸了。

“在大数据时代下,一旦采用生物特征认证,就一定会有特征数据库,所有的数据只要进入电脑,就会被转换为机器代码。只要是代码就可以被截获、重放、重构。”

因此,在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已经成为普遍功能的当下,谈剑锋本人未曾设置指纹解锁,也不用人脸解锁,而是选择设置密码保护。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主任尹振涛也提醒,很多年轻人都在考虑着如何拥有更快捷的客户体验,而忽视了金融产品的安全问题。“谈一个简单的例子,密码是可以修改的,但是脸、包括指纹是不能修改的。如果犯罪分子有了新手段,能够窃取到你的面部特征等,就没法修改,所以刷脸支付的应用要特别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