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关“聪明药”的话题又在大陆家长圈流行起来。所谓的“聪明药”与冰毒的成分相似。(Pixabay)

近期,有关“聪明药”的话题又在大陆家长圈流行起来。有家长听闻吃了“聪明药”上课时会集中注意力,成绩会迅速提高。于是有不少家长有意透过黑市,购买这种“聪明药”。

所谓的“聪明药”,其主要的成分与冰毒相似,就是类似安非他明、利他林、莫达非尼等的神经中枢性兴奋剂,在大陆属于严控的一类精神类药物。服用者原本是想提升学习、工作效率,最终却成为了瘾君子。

上海《解放日报》3月13日报导,有家长认为,相比昂贵的补课费,“聪明药”的费用尚可接受,且效果立竿见影。因此,不法商家便利用家长和学生这种心理,将一类精神类药物包装成“聪明药”“促智药”,掩盖药物本身的毒性,并夸大宣传效果。

报导说,一名高考学生在豆瓣上记录了自己的“服药亲测报告”:黑市上购得利他林(瑞士产)后,前半小时效果并不明显,中间一个半小时可以用“恐怖”来形容,平常记单词每单元十分钟听力,需要花20分钟消化,听了两小时就要休息,服药后,连听10个单元近千单词,激动得手发抖,“不再是自己思维跟不上听力,而是听力速度跟不上思维。”不过这名学生直言,服药只对重复性工作有效,口语、作文等有创造力工作效果甚微,药效一过没有任何胃口,次日还出现虚得飘起来的状况,十分难受。

这是医疗机构管控的“红色处方”药,但家长还是想方设法弄到。因此,有些家长会让孩子假装成多动症,让医生开处方药。此外,黑市也是一些家长和学生购药的途径。

为何谈“毒”色变的家长,会心甘情愿主动给孩子“喂药”?报导说,初二学生家长青青道出不少家长的心声,“相比孩子成年后一事无成,如果有药物能提升成绩,为何不呢?”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主任、教授高鸿云解释,所谓“聪明药”成分名是哌甲酯,专注达、利他林是两种不同品规,前者属缓释药,后者属速效药。

香港精神科专科医生麦永接向《苹果日报》表示,利他林主要用于医治专注力不足、过度活跃症(ADHD),是一款中央神经的刺激剂。它根本无助学习,胡乱服用有可能出现副作用。如食欲不振、头痛、心跳加速、血压上升等,“如果用量不当,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大陆一名高三女生曾在服用母亲提供的“聪明药”后,学习成绩短时间内有了大幅提升,两个月后更考进班级前10名。但最后滥用成瘾,须就医求救。

此前《新京报》报导,备战高考的高三女孩田静(化名),吃了妈妈买来的“聪明药”。她对这种药并不了解,也不清楚妈妈知道多少,只记得妈妈说:“有人吃了成绩就变好了,你试试。”

服药一个多月后,田静开始掉发、失眠,几乎每一个夜晚都在辗转反侧中度过。其母让田静停了药。可是停药后,她开始头疼、恶心,浑身上下说不出的难受,课又听不进去了,看书、做题也不行。

高三下学期,田静的失眠和脱发越来越严重。她总感觉有人跟踪她,要害她、杀她,每天放学要妈妈来接才敢走。高考结束后,最后他们到医院求医,她服的根本不是什么“聪明药”,而是亚甲双氧甲基安非他命,俗称摇头丸。

18岁的刘欣欣(化名),高三时在同学的介绍下开始服用利他林。不到两个月,她因病修学。“(如果)没了利他林,我总感觉就要猝死了,只能一个人绕着操场一圈又一圈地转。”

大纪元记者许梦儿综合报导

2019-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