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这样的情形:就业市场不景气,你每个月要偿还一笔不小的房贷,你银行账户里的资产不断缩水,这种情况下你还愿意掏钱买一部昂贵的iPhone吗?

这就是许多中国城镇消费者的现状。过去两年,中国对高收益“影子银行”投资产品进行打击,这遏制了一些金融风险,但同时也掐断了高负债家庭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由于银行存款利率赶不上通胀率,如果高负债家庭把钱存在银行,实际回报率将为负。解决这个问题是稳定消费者开支的一大关键,也对苹果公司(Apple, AAPL)等在在华外企的前景至关重要。

根本问题在于,工商银行(Industrial&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td.)和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 Ltd.)等几家中国最大国有银行处于特权地位。这些银行有能力以政府设定的较低利率水平揽储。大型国有银行随后向中小银行放贷,这些中小银行发放的贷款大多流入实体经济,但却不能通过自行提高利率来与大银行争夺存款。实际上,这些大银行在储户与中小银行之间充当中间人角色,赚取丰厚的息差,一边压低前者的收益,一边抬高后者的成本。

大银行的寻租行为对中国家庭构成一大压力,中国家庭最大的金融资产就是银行存款,总计约人民币71.6万亿元(约合10.6万亿美元)。假如加权平均零售存款利率提高1个百分点,中国家庭口袋里的钱将增加人民币7,160亿元,是美林(Merrill Lynch)所估计的减税效应的两倍多。美林估计最近的减税政策将使中国家庭口袋里增加人民币3,000亿元。

政府整顿影子银行之举让家庭的处境更加艰难。此举压缩了收益率较高的储蓄产品的发行规模,与低收益的存款相比,这些产品可以令储户获得更高的回报。穆迪(Moody’s)的数据显示,到2018年第三季度末,未兑付的理财产品规模已降至人民币24.8万亿元,而从2014年到2016年,其规模增加了近两倍,至人民币30万亿元;通常而言,这些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约为5%,银行存款利率为2%。

所有这一切也以其他方式对家庭构成打击。例如,大型银行仅通过向小银行或评级较高的国有企业发放贷款就可以赚钱,为什么要费力向风险较高的私营企业贷款呢?而这些私营企业正是就业市场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监管机构知道了问题所在。最近在改革方面出现了一些取得进展的初步迹象,包括大额存单的利率小幅上升,同时针对理财产品的监管也略有放松。

不过这些都是很小的进步。中国消费并未崩溃,但无疑面临压力。在就业市场疲软之外,迫使家庭去支撑僵化的国有银行体系,这将无济于事。

来源:华尔街日报

2019-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