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Getty Images)

非洲历来是欧洲的传统势力范围。近年来欧洲在当地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无处不在的中国。中国的“一带一路”在非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中国又如何让非洲媒体增加对中国的正面宣传,封杀负面新闻?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1月2日至6日访问埃塞俄比亚等多个非洲国家。官媒《人民日报》1月10日刊发社论说,连续29年,中国外长开年首次出访选择非洲,体现了中国把非洲置于中国外交全局的重要位置,“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非友好牢不可破。”

此前的2018年7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了塞内加尔等非洲四国。习近平随后又在去年9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豪迈宣告,未来3年中国将再向非洲提供600亿美元支持。

“其中包括:提供150亿美元的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提供200亿美元的信贷资金额度;支持设立100亿美元的中非开发性金融专项资金和50亿美元的自非洲进口贸易融资专项资金;推动中国企业未来3年对非洲投资不少于100亿美元。”

目前,已有37个非洲国家与中国签订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在非洲大撒币,当地政府也“知恩图报”,在很多“敏感”问题上自觉跟中国官方保持一致立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南非。

南非三次拒绝达赖喇嘛入境

2018年10月,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世界峰会在南非开普敦举行。不过,曾在1989年获颁诺贝尔和平奖的达赖喇嘛,却被南非当局拒发签证,无法出席会议。据达赖喇嘛的代表透露,南非政府表示,如果向达赖喇嘛颁发签证将影响南非与中国的关系。

这已经是南非第三次拒绝达赖喇嘛入境了。2011年10月,达赖喇嘛曾试图前往南非参加图图大主教生日庆典,但遭拒签。图图主教对此表示愤怒,批评南非总统祖马领导的政府屈服于中国,忽视自由价值,“比种族隔离政府还糟糕”。此前的2009年,南非政府也曾因为担心影响与中国的关系,拒绝达赖喇嘛入境。

肯尼亚蒙内铁路引发的“新殖民主义”和生态问题

由中国建造的,连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和蒙巴萨的蒙内标准轨铁路,常被中国官媒作为宣传中非友好合作惠及当地人民的“一带一路”成功案例。不过,这条铁路也引发不少批评,认为中国在非洲推行“新殖民主义”、破坏生态。

2018年7月,肯尼亚报纸《旗帜报》(The Standard)刊登长篇报道,描述了在中国高层管理下,肯尼亚铁路工人所处的“新殖民主义”氛围。其中包括:在员工餐厅,肯尼亚人和中国人分桌用餐;肯尼亚员工和中国员工分乘不同的员工车;在列车上,中国工作人员可以在驾驶室内吸烟并使用手机,而肯尼亚同行如果犯下同样的过错,会被解雇;肯尼亚员工的薪水不到中国同行的四分之一;虽然一些肯尼亚人被聘为技术人员、工程师和司机,但中国承包商把大部分设备的电脑程序设置为中文,这使得无法阅读中文的肯尼亚人实际上只能做诸如收垃圾之类的琐碎的工作。不肯收垃圾的肯尼亚员工遭到中方管理人员侮辱性惩罚。

蒙内铁路2017年5月底首次通车时,几名肯尼亚女性开火车的新闻曾获媒体广泛报道,当时肯尼亚总统乌胡鲁・肯尼亚塔(Uhuru Kenyatta)也试乘了该列车。不过肯尼亚《旗帜报》报道说,当摄像机和政要退场后,中国人收回了对机车的控制权,肯尼亚人不能开火车。多名曾接受火车司机培训的肯尼亚人表示,他们只能坐在中国火车司机的身后观看,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技术转移。报道说,目前蒙内铁路的高端技术工作全被中国人把持,而园艺、厨师等琐碎工作也雇用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

美国斯坦福大学胡福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资深研究员戴雅门(Larry Diamond)认为,中国在借助“一带一路”推行“新殖民主义”。

“中国在非洲和世界其他地区借‘一带一路’所作的,在历史上有一个词叫‘殖民主义’……现在非洲公共舆论正在变化,引发了很多(对中国)的反感。”

蒙内铁路带来的生态问题也引发人们关注。该铁路穿越肯尼亚察沃(Tsavo)国家公园,包括水牛、狮子在内的野生动物不时被火车碾死,肯尼亚政府和铁路公司对动物保护组织的抗议却无动于衷。

南非国际关系研究所(SAIIA)研究中非关系的资深研究员库伯斯・凡・施塔登(Cobus van Staden)认为,“一带一路”给非洲国家提供了很多机遇,而“一带一路”项目的复杂性,也引发了很多问题。

“可以有好的影响,也可以有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当地政府是否跟中国达成了对当地人有利的协议。这很大程度上要看当地人和当地政府的关系。”

影响非洲媒体、公共舆论

批评和质疑,没有改变中国在非洲的做法。反过来,中国近年来明显加强努力,试图影响非洲媒体和公共舆论,使之有利于中国。

美国纽约智库外交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高级研究员、亚洲项目主任易明(Elizabeth C.Economy)举例说,

“在非洲,你看到(中资)四达时代在肯尼亚提供数字基础设施,同时通过低价竞争,让当地人不看BBC和半岛电视台,让中国媒体成为主要外媒。中国官员培训坦桑尼亚官员如何管理互联网和媒体,限制公众异议。”

四达时代集团(StarTimes)网站资料显示,该公司总部在北京,自2002年起进入非洲市场,已在30多个非洲国家注册成立公司,并开展数字电视运营,用户近千万。

日本《外交官》(The Diplomat)杂志去年12月报道,四达提供的独立的国际媒体节目的定价,远高于他们提供的非洲当地频道和中国官媒节目的定价。四达试图把业务直接扩展到加纳,但遭到当地广播公司协会的反对,因为担心该公司影响观众对节目的选择。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黎安友(Andrew Nathan)指出,中国还通过无偿提供新闻的方式,加大在非洲的影响。

“比方说新华社。你要注意到新华社的信息,大部分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客观的有价值的信息,但是还有百分之十是中国的有偏见的信息。新华社在非洲很庞大。非洲媒体不是非常有钱,所以新华社是免费给他们提供很多的信息。他们当然会利用这个新华社的信息。”

印度网站“ThePrint”去年11月刊登前《今日印度》(India Today)驻华记者阿南特・克里希南(Ananth Krishnan)的文章说,中国外交部自2016年起每年开展为期10个月的媒体奖学金项目,迄今已发放给来自非洲和亚洲主要媒体的上百名外国记者。这些记者在中国获得红毯待遇:除了免费住在豪华的北京建国门外交公寓,一些人还能得到每月五千元人民币的补贴。他们每月有两次到中国不同省份免费旅游的机会。中方还教他们汉语,并在项目最后授予他们中国大学的国际关系学位。受邀记者在中国期间不能在没有政府人员陪同的情况下单独旅行,也不能报道人权、西藏、新疆等敏感议题,只能跟随中国官方口径,讲述中国正面故事。

在加强正面宣传的同时,有关中国的负面消息在非洲也遭到封杀。

2018年9月,美国《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杂志刊登文章说,专栏作者艾萨(Azad Essa)写的一篇有关新疆维吾尔人受压迫的文章,在南非第二大媒体“独立媒体”(Independent Media)旗下的报纸仅刊登了一天,该专栏就因为“改版”而被取消。此前,与中国政府有关系的两家公司在2013年收购了南非“独立媒体”的两成股权,“独立媒体”不再独立。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作者: 林坪 来源:自由亚洲电台

2019-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