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红二代”美国出书 揭秘周永康、薄熙来政变始末
薄熙来(左)和周永康受审场面。(新唐人合成)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7月05日讯】最近,一本由中共“红二代”出版的英文书籍《China Duel》(中国对决),在美国出版,该书披露了周永康、薄熙来的政变始末。 周永康政变败露 胡锦涛调兵包围 据美国之音报导,该书作者向阳是一名红二代,他的父辈在政界、军界身居高位,他的家族与薄熙来家族交情匪浅,他和父亲甚至参与了周永康等人密谋的“宫廷政变”。...
中国企业流动性恶化。
海通证券首席分析师姜超1月29日撰文表示,2018年,民企现金流出现恶化,显示企业经营活动减弱,偿债能力下降。而目前,为应对经济下滑,中共再度转向大规模负债的增长模式。专家分析认为,这是一种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增加的货币和投资可能会流向效率低下的国营部门以及债市、股市或楼市,对民营企业将形成挤出效应,并使经济进一步脱实向虚,危害实体经济。
中国企业流动性恶化,几乎为过去17年最低水平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在1月29日发表的文章《企业流动性问题在哪里?》中表示,近年的监管收紧,使得企业流动性的压力逐渐增加,而2018年以来需求走弱、企业利润增速下行,进一步拖累了企业的流动性。
姜超分析,M1从2018年初的15%一路下滑到1.452%,创2014年1月以来新低。M1主要包含流通中的现金(M0)和企业等机构的活期存款。2018年企业活期存款增加5000多亿元,其中非金融企业活期存款较2017年减少1700亿元,余额同比降至-0.7%。企业活期存款下滑,反映了企业流动性的恶化。
然而,此前有经济分析人士从央行数据分析得出,情况比这个还要糟糕一些。因为,2014年1月是一个异常低点(见下图),如果扣除这个数值,当前M1增速可以说已经处于过去17年里的最低水平,这意味着中国社会生产意愿达到21世纪以来最低迷的状态,已经跌回到了中国加入WTO之前。
2001年至今,M1和M2的月度增速曲线图,来源:根据中共央行发布的数据绘制
姜超认为,企业流动性恶化,首先在于官方对融资渠道的收紧。2015年-2016年,影子银行扩张成为融资的重要渠道,给企业带来了充裕的流动性,但随着监管收紧,企业流动性的压力也逐渐增加。尤其到2017年后,金融去杠杆和资管新规对各类通道业务的约束,压缩了这部分融资渠道。
其次,企业活期存款的多少也与经营的活跃程度有关。2015年前M1的增速与工业增加值趋势大体一致,2015年后地产销售飙升带来居民存款向企业活期存款转移,也推升了M1。但2017年以来地产销售降温,居民存款向企业转移放缓,而经济预期低迷,企业存款活期化比例也降低。2018全年居民部门存款增加了7.2万亿,同比多增3.6万亿,而非金融企业存款仅增加2.1万亿,同比少增约1.9万亿。
此外,活期存款是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现金流的结果。2018年前三季度A股非金融企业筹资活动的净现金流规模同比萎缩了一半,原因在于2018年前三季度非金融上市公司的筹资性活动现金流出的增速超过了流入增速,缺口达到7.5个百分点,企业从外部筹得资金的增速明显慢于付息和偿债等所需的资金增速,同时2018年企业利润增速放缓,通过经营改善现金流的预期也很难乐观。
姜超认为,流动性紧张下,企业的现金低增、债务承压。从企业账上的现金看,2017年以来,A股非金融企业货币资金同比从25%持续回落到2018年三季度的11%。从偿债能力看,2017年以来上市公司的流动比率从上升变为持平,而2018年三季度非金融上市公司的现金比率从2017年同期的0.31降至0.29,现金对流动负债的覆盖明显减少。
姜超表示,企业账面现金增速显著放缓,而同期非流动负债到期压力不减,最终造成了企业偿债能力的下降。
负债式经济增长模式贻害实体经济
2018年中国经济出现明显下滑,稳增长压力推动了中共刺激政策的出台,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全面降准1%;财政政策方面,基建投资发力,铁路、城轨地铁等基建项目的审批与开工进度明显加快,目前光这两项的获批投资总额已经超过两万亿。专家分析,这种负债式的发展模式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来讲,可能是危险的。
中国资深媒体人马国川表示,过度使用刺激政策,会进一步加重经济体的负债,使风险加速积累,使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大增。而且,过度刺激依然是让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主导经济,增加的货币很难进入民营经济,而是流向国有企业或债市、房市和、股市,这会对民营经济投资形成挤出效应,压缩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这就让本应该受到限制的政府权力进一步扩大了,排挤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经济学人咨询社”(EIU)分析师王丹(Dan Wang)表示,目前中国负债式投资主要受益者都是国营企业,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私人企业,依然深陷融资与信心重创的泥淖中。
这种负债式刺激措施使中国经济进一步脱实向虚,实体经济一片萧条。
中共官方1月2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12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下跌1.9%,为该数据连续第八个月下滑,也是第二次出现同比下跌。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认为,这是中国经济遭遇逆风的最新迹象。上周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年增长率已降至将近30年来的最低水平。
华宝信托分析师聂文指出,“中美贸易战的负面影响12月已有显现,今年会比较明显,加上今年全球经济大概率同步放缓,在此背景下,工业领域通缩压力大。”他预计今年工业利润增速有继续下调的压力,可能在-5%至-3%。
调查: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或继续下行
路透1月29日报道,中国1月官方和财新制造业PMI料双双下行,工业生产持续放缓。
报道综合33家分析机构的预估中值显示,中国1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预计将进一步下滑至49.3,为连续第二个月处在荣枯线下方,刷新2016年2月以来最低水平,当时为49。上月为49.4。
与此同时,路透综合24家分析机构预估中值显示,财新1月中国制造业PMI预计亦将进一步滑落至49.5,也是连续第二个月处在荣枯线下方,且为2016年6月以来最低水平,当时为48.6。上月为49.7。
报道认为,做为宏观经济先行指标的两大制造业PMI指数,悉数在50下方的萎缩区域进一步滑落,表明内外需双双偏弱,叠加天气转冷的季节性因素,持续拖累工业生产,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之大亦不言而喻。
中金公司宏观分析师袁越认为,鉴于需求增长承压、通缩压力加剧,近期工业企业的盈利可能面临进一步减速的压力,PPI可能将于今年上半年转负,CPI大概率也将在近期保持在2%以下的水平,名义GDP增速仍将放缓。
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预计,2019年,生产走弱叠加PPI通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增速中枢预计将降至5%以下。
制造业PMI是一个综合指数,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做法,由五个主要扩散指数加权而成。通常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反映经济衰退。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则是一个用来衡量制造商出厂价的平均变化的指数。PPI下降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产品的供应增加,导致物价下降,二是产品的需求减少,导致物价下降。从目前经济下行背景下,因为消费需求减少,导致物价下降的可能性明显更大。工业品出厂物价下降会导致生产的积极性降低,产品都在贱卖,扩大生产就完全没什么机会了,甚至有可能引发生产规模的萎缩。
此前,有多名专家撰文担心今年通缩风险加大,认为这会进一步恶化经济状况。
来源:希望之声
2019-01-30
© Copyright 2019 我爱中华 中华复兴 All Rights Reserved.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