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红二代”美国出书 揭秘周永康、薄熙来政变始末
薄熙来(左)和周永康受审场面。(新唐人合成)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7月05日讯】最近,一本由中共“红二代”出版的英文书籍《China Duel》(中国对决),在美国出版,该书披露了周永康、薄熙来的政变始末。 周永康政变败露 胡锦涛调兵包围 据美国之音报导,该书作者向阳是一名红二代,他的父辈在政界、军界身居高位,他的家族与薄熙来家族交情匪浅,他和父亲甚至参与了周永康等人密谋的“宫廷政变”。...
彭德怀在文革前夕被毛泽东分配到西南大三线任副总指挥。(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1965年9月,毛泽东召见彭德怀,动员彭“出山”。从表面上看,谈话气氛融洽且富有成效。于是,有些人写文章说,毛泽东与彭德怀促膝长谈,用战友之情融化了他那颗冰凉的心。彭老总顾全大局,不计前嫌,欣然应命去“三线”,留下了一段“将帅和”的佳话。然而,笔者认为,事情并不像文章写的那样美好。在“文化大革命”狂飙席卷全国的前夕,毛泽东动员彭德怀去“三线”显然是另有考虑。
1965年9月23日清晨,被罢官的彭德怀接到了毛泽东办公室打来的电话,说毛泽东要与他直接通话。甚感意外的彭德怀,很快就听见了毛泽东那浓浓的乡音:“你赶快来吧,我们好好谈一谈。”于是,彭老总带着烦乱的心绪立马赶到中南海。
此前,中央政治局委员彭真在人民大会堂约见彭德怀,传达了毛泽东的意见:“请你出山,到四川成都去抓西南大三线的建设。”彭德怀先是一怔,随后摇摇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从人民大会堂回去后,一连几天都在思考这件事,坐卧不安,于是给毛泽东写了一封数千言的长信,一吐心中的郁闷。他在信中详细地谈了自己对当前形势的看法,并表示要彻底解甲归田,离开北京到外地的国营农场,心甘情愿地当一辈子农民。看了彭德怀的信,毛泽东决定“好好谈一谈”。
当彭德怀走进颐年堂时,已经等候的毛泽东伸出了右手,两位老战友的手紧紧相握。这是自庐山会议6年之后,两个人首次相见,双方都显得有些激动,两只手紧握着久久不愿松开。毛泽东说:“我昨天下午接到你的信,高兴得一夜没有睡着,一清早就给你挂电话……”彭德怀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说:“主席没有忘记我,我很感激。”
毛泽东听后很高兴,然后独自点燃一支香烟。这时彭德怀也从衣兜里掏出一包香烟,抽出一支来点上。毛泽东一见,感到十分奇怪,问道:“德怀,我记得你不是早就戒烟了吗?”彭德怀猛吸了一口,慢慢地将烟雾吐出:“可是,自从庐山会议之后,我又抽上了,而且越抽越凶。”
“庐山会议”——彭德怀在这里首先提出了一个双方都不愿提到,但却又是不得不提的话题。良久,毛泽东对彭德怀说:“德怀呀,你还是政治局委员嘛,我们可以好好谈一谈,哪怕拍桌子骂娘都可以。你这人呀,就是脾气犟,平时也不来找我,电话也不挂一个,总喜欢写信,而且一写就是上万言,你花了力气,我却不一定全看得明白。你不满意,我也不满意,这是何苦呢?”
彭德怀说:“主席,我彭德怀现在是一个农民了,每天种地、看书,但心中憋得慌,就把那些话都写下来了,那也是光明正大地向党反映问题吧!”
毛泽东沉思片刻,然后说:“庐山会议已经过去了,可不能庐山一分手到底哟!你也不要发牢骚,也许真理在你那一边,也许对你的批评过了头,或者说是错了,那就只有让历史来作结论吧,相信历史是最公正的。你我从湘潭出来干革命,风雨共事几十年,我不会忘了你,日久见人心嘛!”
谈话很快就转入了正题。毛泽东说:“现在要建设大小三线战略后方,准备迎接战争。按比例,西南投资最多,战略上也特别重要。你去西南是最适合的,将来还可以带兵打仗,以便恢复名誉。”他看到倔强的彭老总仍沉着脸一言不发,便笑吟吟地朝他一挥手,“我们共事几十年,不要庐山一别,分手到底。我们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应当为后代着想。”彭德怀一听这话,倔劲又上来了,他说:“我不去,背一身臭名我去干什么?”
毛泽东是了解彭德怀的,爽直、真诚是他的个性,于是笑着说:“臭了也可以香起来嘛!我们之间在一些看法上有分歧,这不要紧,但要顾全大局,在大局面前要先将个人的问题放在一边。”
缓了一口气,毛泽东接着讲,“对你的事,看来是批评过火了,错了。等几年再说吧!派你到西南,这是党的决定,如有人不同意,要他同我来谈。我过去反对你彭德怀是积极的,现在支持你也是诚心诚意的,对你老彭的看法应当一分为二,我自己也是这样。”这天,整整谈了5个多小时。
在毛泽东的反复劝说下,彭德怀同意去三线。谈话结束后,毛泽东特意把彭德怀留下来,在一起吃了饭,喝了酒。回到吴家花园后,彭德怀高兴地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毛主席要他到三线工作,他已经答应了。然而,事情并不如彭德怀想像的那样简单。
笔者认为,倘若毛泽东是“诚心诚意”地请彭德怀“出山”,就应该给彭恢复名誉。庐山会议之后,彭德怀成了“反党集团”的核心人物。请一个“反党集团”的头子“出山”抓三线工作,名不正言不顺。没有名分,没有权威,如何布置工作,如何发号施令?因此,彭德怀不同意,理由是:“背一身臭名,我去干什么?”但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毛泽东就是不松口。这说明,毛泽东并不是真心请彭“出山”,而是另有隐情。
在“文革”期间,曾担任江青秘书的阎长贵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1965年9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考虑到战备形势,彭德怀等人不宜留在首都,并提议把他们挂职下放,分配到外地去。为此,毛泽东和彭德怀亲自谈了话。接着,彭德怀被分配到三线任副总指挥。”
这条史料说明,毛泽东动员彭德怀去三线,不是为了让其抓工作,而是因为“彭德怀等人不宜留在首都”;不过,这条史料所说毛泽东“考虑到战备形势”,显然不是将彭德怀等人“外放”的真正原因。而其真正动机,毛泽东当时还不便明言。
自1962年以来,毛泽东就形成一种错觉:在中国共产党内有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党政军文各单位“相当的一个多数”,领导权已被修正主义分子所篡夺了。1965年10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对各大区书记说:如果中央出了修正主义,你们就造反;不管谁讲的,中央也好,中央局也好,省委也好,不正确的,你们可以不执行。此时,毛泽东已经下决心发动自上而下的文化大革命,并着手进行一系列的准备:
其一,秘密组织撰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经毛泽东同意,江青组织写作班子撰写批判《海瑞罢官》的文章。该篇批判文章把《海瑞罢官》中所写的“退田”、“平冤狱”毫无根据地同所谓“单乾风”、“翻案风”联系到一起,硬说“退田”、“平冤狱”,“就是当时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焦点”,是阶级斗争的反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内容实际上涉及到1958年以来中央领导层在许多重大政策问题上的分歧,攻击的矛头直指彭真和北京市委,直指被称为“资产阶级司令部”的刘少奇、邓小平。文章发表后,毛泽东公开表态说,《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
在毛泽东召见彭德怀之时,该文章即将出笼。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所谓“也许真理在你那一边”之类的话,不过是在敷衍彭德怀,绝不可能是毛泽东的真实想法。
其二,将一些“反党”分子“外放”出京。
1965年8月16日、2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讨论彭德怀、黄克诚工作分配问题。会议决定:彭德怀去四川,出任“三线”建设第三副总指挥;黄克诚调任山西省副省长。需要指出的是,黄克诚大将同样是在庐山会议上被打倒的“反党集团”的头目。
就在彭德怀离京赴任的第二天,厄运降临在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的头上。
杨与彭是长期合作的黄金搭挡,也是感情深厚的知心挚友。1933年底,杨尚昆调红军第三军团任政治委员,而军团长就是赫赫有名的彭德怀。从那时开始,在几十年的相处共事中,两人互相信任,互相支持,患难与共,亲如手足。
10月29日,周恩来、邓小平、彭真三人约杨尚昆谈话,通知免去他的中央办公厅主任的职务,安排任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并由汪东兴接替他的工作。到地方上工作,一直是杨尚昆的夙愿,但事情发生的如此突然,不免使他心神不定、寝食不安。杨尚昆移交完工作,上书毛泽东,请求谈一次话。
11月10日,对杨尚昆来说,又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在这一天,杨接到正式调令。同一天,毛泽东约见杨,谈话历时一个半小时。后来,杨尚昆回忆写道:“毛泽东找我谈话的那一天,正是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的日子,文章实际上传达了毛泽东准备发动一场‘文化大革命’的信号。也正是这一天,中央免去了我的中央办公厅主任的职务。”“如此巧合!”见到毛泽东,杨尚昆首先要作检讨。毛泽东却说:“你办公厅的工作做得不错嘛!你有什么错误?没有错误。你下去工作一个时期锻练锻练好嘛。”
毛泽东还说:“你下去,我给你两个任务:第一,看中央和国务院下达的政策措施,有没有不适于当地实际情况的,如果有,你给我写个报告,提出你的意见;第二,中央各部门下达了些什么东西,有没有同中央、国务院相矛盾的,如果有,你给我理一下。就这么两个调查研究的任务。”“这是很大的任务,我可能完不成,我努力去做就是了。”杨尚昆答。
毛泽东很幽默地问道:“广东那么热,你跑那里去干什么?”没等杨回答,毛又说:“既然你已经定了,你去两年到三年,把这个任务完成,先在珠江流域;以后,我把你调到黄河流域,再搞两三年。要多深入,多调查。”谈话的气氛也使人感到这是一次正常的调动工作。
杨尚昆从毛泽东处谈话回来,遇到了田家英——田家英是毛泽东的“五大秘书”之一,长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对毛泽东的秉性有着极为深刻的了解与认识。田问杨和主席谈了些什么,杨尚昆如实告之。田家英听后,连说糟糕,还说,“如果主席狠狠地骂你一顿就好了,就没问题了。主席这样敷衍你,问题就大了。”不幸的是,果然让田家英言中了。
不久,杨尚昆也被外放离京。半年后,中共中央下达《五一六通知》,决定对所谓“彭真、陆定一、罗瑞卿、杨尚昆反党集团”进行“专案审查”,杨尚昆就成了成为子虚乌有的“彭罗陆杨反党集团”的主要成员。
后来,杨尚昆分析自己被撤职的原因:“毛泽东认为我是教条主义者,又和彭德怀的关系密切,如果不撤掉我的中央办公厅主任职务,我将成为他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绊脚石。所以,他首先拿我开刀。”在杨尚昆看来,“和彭德怀的关系密切”是他被撤职的原因之一。因此,把彭德怀“外放”之后,就轮到他了。
在相隔不久的时间里,毛泽东分别召见彭德怀、杨尚昆。从表面上看,两次谈话没有关联,而且气氛都十分融洽。但若将两次谈话联系起来,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毛泽东动员彭德怀“出山”的真实意图,与免去杨尚昆中央办公厅主任的职务一样,都是为发动“文化大革命”排除干扰,搬掉绊脚石。
作者: 刘明钢
2019-01-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