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宣”在行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中共两会会场直播(图片来源:美国之音)

中共近年花巨资推动的“大外宣”计划,其中一个方式就是与海外华媒合作,以免费供稿的方式,将中共的声音在海外报章上散播。《金融时报》的调查称,全球有超过200间华文媒体正与中共官媒合作,间接令其接触数以百万计的海外读者。外界评论指,这些合作令中共更方便对海外华人“洗脑”。

一个小动作令中共官媒覆盖率堪比全球大报

《金融时报》的调查的一个例子是《英中时报》,这是英国其中一份主要的华文报章,印刷发行量为四万份,从2003年起一直为当地华人提供新闻信息。

2010年该报开始与中共最大官媒《人民日报》合作,除了会刊登数十篇官媒文章之外,甚至还开设了《人民日报》专版。

在去年中国修宪取消国家主席任期限制,《英中时报》随即刊出多篇报导试图为修宪造势。其中一篇官媒文章引述网民意见指修宪为中国人民“带来快乐和幸福”。

《金融时报》的调查发现,中共官媒透过共享内容等做法,与全球超过200间华文媒体合作,每年接触数以百万计的海外华人读者,覆盖率堪比全球最大的报纸。

和中共官媒合作的海外华媒,通常都会用细字标明是由《人民日报》、中新社等供稿,一般读者都不会特别留意,误以为是由该华文报章的记者撰写。

据悉,在部分合作协议当中,海外华媒甚至要随报附送另一份《人民日报》海外版。

传统报章陷财政困难官媒免费“喂料”乘虚而入

《金融时报》引述中国出版商称,以往海外华人报纸和媒体,长期以来几乎只与香港和台湾媒体合作,而这些港台媒体通常抱反对中共的立场。不过2000年后情况出现改变,愈来愈多媒体与中共官媒合作。尤其是网络新闻的兴起,导致传统报章收入大跌,急需维持生存,中共官媒的免费供稿正是抓住这一点。

报导援引新西兰中国问题专家、坎特伯雷大学教授Anne-Marie Brady表示,中共正试图将自己的话语,海外华人媒体的内容“融合”起来,“这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现象,只是外面的世界没有注意到”。

诱人的协议背后的“统战”陷阱

《金融时报》报导提到,2005年,加拿大华裔出版人Jack Jia获邀到中国武汉出席一场媒体论坛。他与一众中国媒体高层用膳后,获提供一项诱人的合作协议,容许其加拿大中文报章,免费使用中新社的报导。不过当他仔细浏览中新社报道时,就发现内容都上官媒口径,他最终并没有让自己的报导刊登中新社内容。

中新社其实是直属于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开办初时主要针对香港及台湾的读者,不过之后已转而针对海外华人。

中共的统一战线除了神秘的中央统战部,以及公开联络国内和港澳台的所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侨务系统则是直接对外笼络的统战机构。

中共将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华媒变成自己的“洗脑”工具

《美国之音》5月23日刊文援引美国共产主义受难者基金会研究员、中国问题专家彼得.马蒂斯(Peter Mattis)表示,中共“大外宣”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西方人讨论某些中国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尤其是在一些语境下把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混为一谈。

而且,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国外收购中文媒体,在华文世界排挤不同意见的声音。

马蒂斯说:“它在压制其它替代性的声音发表是有效果的。它在说服力方面不见得有效果,但与此同时,当我们提及台湾、当我们谈到中国共产党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当我们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甚至和中华文明混为一谈的时候,这些宣传成功地被引入了我们的叙事方法。从这个方面,这些宣传是有效果的。”

另外,马蒂斯还提到,澳大利亚95%的中文媒体已经被中共统战部门控制。

旅美学者何清涟早前披露她于2011年完成但未能出版的8万多字的中共“大外宣”研究报告。报告指,中共政府用作海外统战的三大工具有华人社团、华文学校、华文媒体。其中,它一直加强对海外华文媒体的渗透、间接控制、直接控制。

何清涟当时的报告提到,“今后的所谓外媒当中,将有不少是中国政府投资办的媒体,这些媒体的最高目标是在国际社会争夺话语权,最低目标则是为中国人洗脑。当中国人看到五光十色的海外媒体在报导中国的辉煌成就时,说不定真会错把杭州当汴州。”


今年中共两会引起轰动的“翻白眼”事件,让外界见识“假外媒”。(视频截图)

“大外宣”投入450亿还不够?

公开报导显示,中共官方于2009年决定投入450亿元人民币巨资在全球推广“大外宣计划”,借此与西方媒体“争夺话语权”。

随后几年,引人注目的动作有中共官方新华社北美总分社进驻时代广场,中共《人民日报》旗下的人民网在纽约曼哈顿区帝国大厦30层租用办公场所等。

中共外宣部门还在《华盛顿邮报》、《悉尼先驱晨报》等西方主流报纸购买插页和副刊版面。

当然,还有官媒花钱在海外直接购买和建立一些华文媒体,以及前述的免费供稿合作等形式。

此外,据今年3月公布的官方机构改革方案,北京当局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撤销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内保留原称号,对外统一称为“中国之声”。这台庞大的宣传机器,将内容制作从国内全面转移到国外,在当地雇佣记者。

美中关系中心(Center on U.S.-China Relations)主任Orville Schell曾表示:“当我们的媒体王国正像喜马拉雅的冰川一样在融化,北京却正在扩张。”

作者:李文隆 来源:看中国

2018-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