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发布的2011年-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设立了一系列治水计划和目标。现在已是2015年,有海外环保组织日前就此发表文章认为,中国大陆引水安全将在2015年迎来大考。
  

图片: 近年来,中国环境污染问题日渐严重。图为北京的几位市民在已被污染的河上钓鱼。 (法新社资料图片)
图片: 近年来,中国环境污染问题日渐严重。图为北京的几位市民在已被污染的河上钓鱼。 (法新社资料图片)
  
海外的环保网站中外对话2月20号发布报告说,中国政府的“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了一系列“从水源到龙头”的颇具野心的饮用水水质保障目标,涵盖水处理与供水系统。在2011年与2012年间,包括中国国务院、发改委、环保部在内的多个中央部委,为实现这些目标规划了共计投入近7000亿元人民币。与这些规划同时进行的,是随新国家饮用水标准出台而进行的全国饮用水水质提升与标准化运动。
  
2011年至2015年间,中国政府继续为2.98亿农村人口提供安全饮水,并将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由90%提升至95%。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经享受到公共供水服务,但供水水质状况并不明确。中国大陆2013年年中启动的“十二五”规划的中期评估或许能给出答案,但这些评估报告“涉密”,暂未对外披露。
  
北京的民间环保活动人士霍岱珊被称为是淮河卫士,他对本台记者说,在中国大陆,水污染的治理和水质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淮河也不例外,
  
“淮河治理有了一些成绩,有些河段治理较好,水质有了好转,已经有鱼等生物重新出现。与此同时,淮河有些支流有出现新的污染源,有些企业直接向淮河排放污水,边治理,边污染,这是一个极其复杂和漫长的过程。”
  
霍岱珊认为,中国公众参与监督污染企业是最近几年出现的一个好迹象,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水源和水质对他们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公会总参与的方式很多,他领导的民间环保机构组织民众对污染企业的排污情况进行监测,他说,
  
“我们到污染企业的排污口进行测试,并对企业的污染挂上公示牌,要求企业公布污染数据,比如污水中的的重金属含量有哪些,浓度有多高,对人体有哪些危害,何时能够治理并达到国家标准等等。这对污染企业的促动很大,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
  
中外对话的报告还说,在中国大陆,饮用水安全将是即将出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规划》(也即“水十条”)的重要内容。在当局的“水十条”即将推出之际,中外对话与中国水危机试图对中国城市与农村供水的实际状况发表报告。这份题为《中国饮水安全长征》的报告将对水源保护、水金融与水治理作出分析。报告预计将于2月下旬正式发布。报告结论显示,中国大陆城市水质数据并非完全可靠,农村虽执行放宽标准,却依旧面临不能达标的挑战。
  
江苏无锡的环保人士吴立红就此表示,中国大陆的水污染治理是雷声大,雨点小。就拿太湖的水污染治理来说,2004年太湖就因为化工厂的废水污染出现蓝藻:
  
“2004年太湖就出现蓝藻,我在无锡电视台强烈呼吁地方政府重视这一问题,但是当时担任无锡市委书记的杨卫泽根本不重视这一问题。”
  
江苏的太湖在2007年5、6月间爆发严重的蓝藻污染,吴立红说,
  
“造成无锡全城自来水污染。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严重短缺,超市、商店里的桶装水被抢购一空。”
  
无锡市政府坚持认为,太湖蓝藻是持续高热造成的,国家环保总局认为既是天灾也是人祸。吴立红则认为,是当地政府为了经济业绩大量兴建排污严重的化工厂,对太湖污染治理不力造成了蓝藻恶性事件。政府的弄虚作假,使得太湖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中外对话的报告还指出,中国大陆要达到安全饮用水的目标需要克服许多障碍,包括目前产权不清、水价机制不明、市场机制不成熟、农村商业模式匮乏等,同时跨部门间的职能分散与重叠也为中国政府的饮水治理带来挑战。
  
中国各界针对分而不治的“九龙治水”现状,提出要改革政府管理系统。一种可能方案是,建立一个跨部门的水管理和协调机制;建立从国家到地方的饮用水质监控体系、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水质保障技术体系、监控预警和流域综合管理体系。
  
来源:自由亚洲电台
  
2015-02-21